大多数学者将城中村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向了我国的土地制度:自1950年以来,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制度,即城市土地收归国有,而城市郊区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有学者提出,如果找不到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转化协调的一个途径,城中村的问题就很难解决。
政府如果征收农村的土地,必然是要对城中村居民给予补偿,而城中村通过房屋的租赁、开设自营小旅馆发展第三产业,它的集体经济实力是比较强大的,所以政府的补偿一定是要高于他们能够从这些产业中获得的效益,这将需要十分庞大的资金;另外,政府要开发土地,必然少不了的一个人物就是开发商,商人重利,所以他开发土地的前提是要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还希望博取更大的利益;而政府,他在寻找一种办法,既能够得到土地以使其转化为城市用地,而又能够妥善的安置好居民,更想自己支付很少的“拆迁”费用。这样来看,城中村其实是政府、开发商、居民三者博弈的产物。而实质就是农村集体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
其实关于它的形成机制,我引用许学强、周一星等在《城市地理学》(第二版)的定义: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的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是直接原因,而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才是根本原因。在二元格局下城市、乡村各自发展方式的缺陷是城中村形成的具体背景,而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则是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原因。
关于探讨、演化整个城中村形成的过程,我才疏学浅,尚做不到,但我觉得许学强老师的概括十分精炼,我还没还没有能力谈这些层面的东西。我今天更想谈的是以下两点。
一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水挂庄目前正在改造,而且工程持续了近半年。今日我进去之后,到处是钢管搭成的施工架构,由于下了雪,架子上的雪融化之后落到了行人身上,等我出来时已经湿了半个衣裳;
包子铺散发出热气;
小巷子里的超市还是卖着过期的东西,老板闲来无事看着电视;
来往行人多非居民,而是二十来岁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要么为生活而奋斗着,要么就是大学生在外租的房子,其中偶然碰到了一个我在考研自习室看到的同学;
似乎每户人家都开了旅馆,门大张着,上面写着“永福出租屋”“星缘旅馆”等等,由于天气比较暗,所以我感觉就像是黑洞,吸引着无处安放身体的年轻人……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建筑很紧簇,一家的院墙是另一家的院墙,最上面一层好多都是板房,一家比一家的高,以至于让我觉得要和旁边的商业综合体比高,除了板房结构的建筑之外,还有就是比较典型的砖混结构,以及正在修建的木材装饰物;
巷子很深,很幽暗,路的铺装是红砖,下雨以后积了水,再加上行人踩来踩去,水变成了泥,如果一个爱好干净的人进去,出来怕是要浑身洗一洗了。在巷子里,摆放着小黄车、小蓝车,已及自家的电动摩托车;
头顶电线、电缆等等通信设施混乱,就像是天生给城中村戴的枷锁,紧紧的束缚住了它的发展,有些房子的屋檐上,悬着半块瓦片,极度危险;
整个水挂庄的采光是极度差的,今天阴天,感受不到,但在以前我白天进去的时候,也是特别昏暗的,除了楼顶之外,其余地方是很少见到光的。而且一到冬天,给人的感觉是阴暗。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二
我曾经也在里面住过,但我住在兰州交大的对面,房租很便宜,一个月300元,总共住了两个月。
我住的地方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由于我在三月份入住,所以还有暖气供应,也有提供的无线网络。而且,由于我在三楼,早上七点左右,打开窗帘,阳光就洒进我的房间了,很舒服。到周日我放假的时候,我就可以在房间前晒太阳,很安静,没有人打扰。
我的对门是我的高中同学二牛,在交大读书。他租的比我早,租房子的目的是为了考研;我的邻居刚开始应该是一个准备考试的学生,他租了一个月就像走了,他女朋友也和他一块住了几天,后来是甘p,他今年刚毕业,找了三四份工作,现在在兰州西站十字上班;还有两个斜对门的邻居,我没搭过多少话,他俩都很年轻,不知道在哪里上班。
城中村:城市化的畸形儿——水挂庄记水挂庄就似乎很乐意接受像我们这样的人:
1、年轻的大学生。因为安宁被称为大学城,所以水挂庄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我们大学生带动的,而且一到周末就供不应求,所以水挂庄的集体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
2、刚上班的青年。因为工资比较低,而且,刚开始还有的谈了恋爱,攒钱去看男女朋友,另外,经济刚独立,还有点保持着对吃喝大手大脚的习惯,还有,在父母面前的倔强,所以对住房要求不是很高;
3、从农村来的务工人员。他们一方面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其次,经济收入不是很高,背后还担负一个家庭的生存,再者,他们喜欢群居,因为和城市生活方式差距太大,无论是社会、制度、经济等方面的可进入性都很低,而城中村恰好就可以提供一个可以群居的条件。
4、水挂庄本地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
5、流动摊贩。流动摊贩的集合体是最低等级的商业中心,他们从事着第三产业,一到晚上十二点左右,就开着三轮摩托车进入了水挂庄,早上五点多就又开出来了,就这样循环往复的维持着家庭的生计。
水挂庄本地的居民,一来通过经营旅馆,出租房屋来获得收入,二来从事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工作,比如我以前的女房主就在环卫部门工作,他们依靠这些收入至少可以负担的起自己的生活,维持生计还是没啥问题的。
另外,他们的邻里关系不是很好,我记得有一次我住的地方修厕所,房东告诉我,可以到谁家谁家上厕所,然后我去的时候,房主告诉我:“哦,他们家的哇,不让上厕所。”而且我看到他们之间的交际也不是很多,不像传统的农村地区那么频繁。
还有,我当初晚上在交大跑了几天步,二牛跟我讲,从交大回房间有一条巷子比较乱,尽量少从哪里走。但我走了几次觉得没啥问题呀,结果第三天还是第四天晚上,我跑完步回去的时候,那条巷子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口都站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就那样看着你,而且,令我有点害怕的是,但巷子中间,几个姑娘给我打口哨,我当时心猛然一惊:一直别人说水挂庄有小姐,还真的有啊!把我拉进去哇办,我没带钱出不来了呢。这也就是我在前文写的水挂庄的居住人员中的从事第三产业的外来人员。我这里没有歧视她们,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自己的身体自己负责,每个人想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他的权利,我无权评价。
结语:
政府、开发商、居民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但愿像水挂庄这样的城中村能够被妥善的安置。这里的安置不是说给居民身体上的安置,不是给他们几套房,也不是给多少资金就可以解决的。而是:
一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场所,即一个住的地方,完善的基础设施;
二来,解决城中村的外来人员,政府需要妥善解决他们的基本休息的廉租房;
三来,还要解决居民的工作问题,比如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
不然只注重物质层面,除了提供给他们一个混吃等死的地方,再什么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