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乐观的悲观者记录
“生活不证明什么,生活就是要有所领悟的生活一场。”
西方的伦理观念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条是来自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城邦文明),另一条是来自中东的希伯来文明(圣经、基督文明)。这两条线共同交汇奠定了西方伦理观念的基础 。
首先将古希腊文明,它最早要追溯到荷马史诗,那是希腊文明史的“英雄时代”,人们用Arete(卓越)一词来对《伊利亚特》中的英雄做出道德判断。
《伊利亚特》简介:重点描写特洛亚战争第十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将领阿基琉斯因为一个女俘海伦起了纷争,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场。他的退出导致希腊方面连连失败,情况危急。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基琉斯的盔甲冲上战扬,挽救了希腊军队,但被特洛亚统帅赫克托尔杀死。阿基琉斯再次愤怒,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最终杀死了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找到阿基琉斯,希望他归还儿子的尸体。阿基琉斯被打动了,将尸体交还老王。《伊利亚特》就在赫克托尔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我们如果用具体的道德原则去评判《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那么大部分英雄的行为都存在道德污点。例如滥杀、欺骗、将人视作奴隶等等行为在这些英雄身上比比皆是。然而当古希腊人审视这些英雄时,是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而不关注于具体道德原则。这种整体性很难定性,古希腊追求身材、体力、智力等全方位的卓越,将这些都视作人的德性。可以看作一种无意识的美德伦理学。(也可以类比于水浒传,虽然其中的英雄杀人放火,毫无道德可言。但古人仍用一种英雄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认为他们是卓越的。)
而后进入古希腊的“悲剧时代”,这一时期的故事传奇开始了对荷马史诗的全面反思。虽然主角仍然是《伊利亚特》中的人,但人们逐渐减少了英雄的残酷性,增强了人的道德感。例如开始将《伊利亚特》中一笔带过的女俘海伦具体化,开始在具体的情境道德中展现道德与自然欲求的冲突等等。这就使的英雄时代整体性的“卓越道德”转向了“美德”。在英雄时代,道德只在少数英雄身上体现,而到了悲剧时期道德由英雄转向了公民。人们注意到道德行为的矛盾与冲突,并且有意识的调和这种冲突。
道德与美德是的区别:美德更关注于行为者自身,是异质的。(例如虽然勇敢是一种美德,但却不适合用于医生)。而道德则是普遍的,是按照一定标准制定的规则,适用于每个人。如当代伦理学家安斯库姆所言,美德追求的是生活的完整性,它不关注具体的行为,甚至允许具体行为是不道德,只要能够保证生活的完整性,就是对的。
“悲剧时代”带来道德整体性向美德的转变,并由此开启了古希腊的“古典时代”。《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正是形成于此。古希腊文明很特殊,它由此开启了向“人”的转向,不过这里的人是与城邦共同体完全捆绑的人。城邦的善即是个人的善,城邦是每个人全部道德情感的寄托。
这种状况伴随着古希腊城邦的衰亡而终结,城邦的消散使人直面这个世界本身,变成“原子式的个人”,因此也开启了个人道德意识的觉醒。伊壁鸠鲁思想和斯多葛学派就是此时的产物。伊壁鸠鲁追求享乐,当然它的“乐”更多是类似庄子的逍遥之乐,只不过后世对其曲解了。而斯多葛学派则直接否认美德,认为只有没有美德,不受城邦的束缚,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然欲望才是幸福。斯多葛学派的信徒大多是奴隶,因此它喊出了“可以奴役肉体,不可奴役灵魂”的口号。这是古希腊史上“平等”观念的第一次出现,对后世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来看,古希腊的伦理观念变化,体现了将外在的、来自城邦道德信念还于人自身灵魂的趋势。这虽然伦理理念的进步,但还于灵魂却造就了灵魂与人的对立,这是没有想到的。
其次是希伯来文明,《旧约》很有趣,它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完全相反,里面不存在英雄,描写的全是人的故事。里面的恶也大多是普通人的行为污点,不像《伊利亚特》中那么宏大。希伯来文明一开始,就将人置于神的统摄下,叙述的全部是人如何服从上帝耶和华的故事。描写的完全是普通人文化。其中其实也不真正包含“道德”原则。因为所有的原则规范都是以宗教禁令的形式存在,只要信仰上帝,就是道德的。许多具有道德意义的原则与生活原则是同等的。(比如不许偷盗和不许吃动物血),而希伯来文明传入爱琴海地带,正好是古希腊文明衰亡,斯多葛学派盛行的时期。人们在城邦的消亡后,彻底变成了“原子式”的个人,需要找寻道德寄托。同时,因为上帝统摄了人的一切,所以这种平等观念与斯多葛学派的灵魂平等观念不谋而合,也就为两种文明的交汇奠定了基础。
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平等”道德观念,也为成为了近代西方道德规范(功利主义或义务论)的起点。
古希腊的伦理观念经历了由无意识的道德向个人的美德,在由美德向普遍性道德规范的转变。西方文明的伦理观念发展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它的透视,可以反观到自身的伦理观念的由来,每个人的伦理观念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展开对自身的反思,理解这些道德观念,并最后返回到生活中。不能止步于反思,因为反思得到的往往是普遍性的、抽象的道德原则。最终还需要将其返回到生活中,将抽象的原则变成特殊的、具体的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