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747:身处高位却无悲悯之心,都将成为苏威这种原型

《资治通鉴》747:身处高位却无悲悯之心,都将成为苏威这种原型

作者: 花言大帅 | 来源:发表于2024-06-08 13:25 被阅读0次

    学习内容: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纪二,(592年——599年,共8年)

    【原文】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

    春二月己巳,以蜀王秀为内史令兼右领军大将军。

    国子博士何妥与尚书右仆射邳公苏威争议事,积不相能。

    威子夔为太子通事舍人,少敏辩,有盛名,士大夫多附之。及议乐,夔与妥各有所持;诏百僚署其所同,百僚以威故,同夔者什八九。

    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邪!”遂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省中呼弘为世子,同和为叔,言二人如威之子弟也。”复言威以曲道任其从父弟徹、肃罔冒为官等数事。

    上命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按之,事颇有状。上大怒。秋七月乙巳,威坐免官爵,以开府仪同三司就第;卢恺除名,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初,周室以来,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甄别士流,故涉朋党之谤,以至得罪。未几,上曰:“苏威德行者,但为人所误耳!”命之通籍。

    威好立条章,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或答云:“管内无五品之家。”其不相应领,类多如此。又为余粮簿,欲使有无相赡;民部侍郎郎茂以为烦迂不急,皆奏罢之。茂,基之子也,尝为卫国令。

    有民张元预兄弟不睦,丞、尉请加严刑,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乃徐谕之以义。元预等各感悔,顿首请罪,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原文华译】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

    1 春,二月己巳(二月无此日),皇帝杨坚任命蜀王杨秀为内史令兼右领军大将军。

    2 国子博士何妥与尚书右仆射邳公苏威经常为公事争论,矛盾积累,互不相容。

    苏威的儿子苏夔为太子通事舍人,少年时就聪敏善辩,有盛名,士大夫多依附他。后来讨论音律,苏夔与何妥各有不同意见。皇帝下诏,命百官各自在自己同意的意见下签名,百官因为苏威的缘故,赞同苏夔的有十分之八九。

    何妥气愤说:“我做太学博士四十余年,反而被后生小子压制吗?”于是上奏:“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尚书省中的人,都呼王弘为世子,李同和为叔,说他们二人就如同苏威的子弟。”又说苏威以非正常渠道任命堂弟苏彻、苏肃罔冒为官等几件事。

    皇帝命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调查,事情颇有证据。皇帝大怒。秋,七月一日,苏威被免去官爵,以开府仪同三司身份回家;卢恺除名,知名人士因受苏威牵连获罪的有一百余人。

    当初,北周时期,选拔官员不看门第高低,等到卢恺摄理吏部,与薛道衡等甄别士流,所以被控为结朋党,以致得罪。

    不久,皇帝说:“苏威是有德行的人,只是为人所误罢了!”下令把他的名字再列入通籍(可参加朝会)。

    苏威喜欢立章程,每年责问各地,要求上报民间“五品不逊”的人家,有的地方官回复说:“辖区内没有五品之家。”其不得要领,大多如此。又下令各地登记各家各户余粮簿,想要与没粮的穷人互通有无;民部侍郎郎茂以为烦琐迂阔,不是急务,都上奏取消。

    郎茂,是郎基之子,曾经做卫国县令。有百姓张元预兄弟不睦,丞、尉请加严刑,郎茂说:“张元预兄弟本来就相互憎恨,又因此得罪,那仇更深了,不是教化人民的本意。”于是慢慢谕之以义。张元预等各自感悔,顿首请罪,于是互相亲睦,称为友悌。


    【学以致用】

    关于苏威的这些行为现象,我想到了两个关键词

    一:战略思维

    越是身处高岗位的人,越要有大略思维,在关键处(科学的治理政策)下功夫,而不是在细枝末节处做文章

    苏威之前让人无论老幼都要背诵《五教》,这会又要让人上报“五品不逊”的人家,像这样的行为,不仅老百姓觉得烦,就是基层的干部也觉得烦。

    在职场中,如遇到这样的领导者真是头大,他的一个想法出来,下面的人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认为这是缺少战略思维,不通人性的表现,特征是喜欢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死扣细节,把团队的精力和智慧随意消耗掉却没有负罪感。

    二,悲悯

    这个词是我最近学习卢麒元教授课程时听到的

    一个缺乏悲悯心的人,是很难真正理解真正的致良知是什么,很难读懂心学,当然也做不到知行合一。  同时,也就更不能理解毛教员的发心(人民才是上帝)

    没有这个悲悯的心,当官的就会异化,就会成为官僚买办,当企业领导者没有悲悯之心,就会夺取人们和国家的财富,并逃离祖国

    苏威自己结党私营,却要求老百姓做到五品(儒家所讲的道德五伦)的道德要求,如果没达到,就要上报朝廷。 甚至还要求老百姓有粮与没粮的人互通有无。

    这种事情他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却让别人去做到。这就很无耻了。

    但这种无耻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当今也有,并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形象光环比较多。

    因此,缺少悲悯之心,却又处在高位的人,都将成为苏威的这种原型人物。

    那么,杨坚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人呢?

    应该是借用苏威的“道德牌坊”来宣传自己以“道德治国”的理念,

    但可悲的是,他杨坚这样用,后面的李密、王世充也这样用苏威的“道德牌坊”

    想想看

    如果杨坚知道这个后面这种情况,他还会用苏威吗?

    如果你是企业领导者,你会用“苏威”这样的人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747:身处高位却无悲悯之心,都将成为苏威这种原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pv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