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有些书是需要温故知新的。就好比《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因为最近感觉到二宝到了学话的敏感期了,所以要好好研究研究。
你知道吗?你的这句话可能让孩子走上不归路!关于敏感期,我想书中小托蒂的故事值得分享给你。
故事是这样的: 一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医生多次会诊后给出的结论是:从生理上,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
你一定好奇,为什么一只正常的眼睛却是失明的呢?
原来小托蒂刚刚出生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2个星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对一个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来说造成了无法逆转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收任何外界信息,原先为这只眼睛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衰退了。
这个并非偶然。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结果都一样——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你大概对敏感期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我的理解就是,孩子从出生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展一项新的技能,而每项新技能从萌芽开始,孩子就进入了敏感期。
那么对于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对待呢?
结合《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我觉得家长首先要能够发现敏感期,并且对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能做到不过分干涉,适当引导就很好了。看似很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并不简单。
首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到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手爸妈来说。这需要我们平时就要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从中发现不同。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跟平时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比如,对处于色彩敏感期的孩子,喜欢用画笔画出各种颜色,对与颜色相关的事都感兴趣。可能会不停地问你“这是什么颜色,那是什么颜色”,也可能拿着画笔在家里到处乱涂乱画的。这样,家长就很容易能辨别出孩子正处于对色彩的敏感期。
你知道吗?你的这句话可能让孩子走上不归路!当然,除了观察,家长还应该阅读与此相关的书籍,这样也会帮助你全面了解宝宝的敏感期的各种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宝宝的敏感期。
再说说不过分干涉吧。这条看似真的很简单,但其中的度一旦掌握不好,就会过犹不及。
举个例子: 孩子在两岁半左右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是知道了“属于我”其中的含义。一旦孩子认定了这个东西属于我,那么无论谁都不可以拿我的东西。
在小区带娃时,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其中一个小朋友想要玩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扭扭车,车主小朋友的奶奶同意了。
本来在玩滑梯的车主小朋友忽然发现自己的扭扭车被别人骑了,赶紧从滑梯上下来,去抢自己的扭扭车。
这时奶奶便说:“乐乐,让小朋友玩会儿你的车吗,反正你也不玩。” 小家伙不同意。奶奶便接着说:“干嘛那么小气吗?车子借小朋友玩一会儿吗?” 乐乐还是不同意。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场面:乐乐紧紧抓住自己的车子不放,另外一名小朋友可能也不甘示弱,就是不肯下来。而乐乐奶奶在不停地说着乐乐“你怎么这么自私”的话,另外那个小朋友的看护人也在百般说服自家孩子下来。
最终,要么乐乐赢了,另外小朋友哭了;要么就是乐乐哭了,车子被另外一个小朋友骑走了。
可无论是哪种结果,乐乐的内心都受到了伤害。
首先,在乐乐眼里,我的东西就是我做主,谁也替代不了,妈妈不行,爸爸也不可以。否则我就会很受伤。哭就是我的释放方式。
就像乐乐奶奶所做的,她并没有争得乐乐同意,直接做主将车子借给了其它小朋友。这其实是对乐乐自我意识的一种侵犯。所以乐乐坚决不同意。这也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捍卫。
所以如果你家宝宝也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那么做家长的最好让宝宝有当家做主的感觉。切不可像乐乐奶奶那样,替宝贝做主。
你知道吗?你的这句话可能让孩子走上不归路!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随口的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你怎么这么自私啊” “我家孩子很胆小” “我家孩子太淘了,一点也不省心”……这样的话家长只是随口一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得到一个心理暗示:“我很自私”,“我很胆小”,“我很淘气”……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走去。
心理学家认为: 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学习、危险的躲避习惯等,也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所以,对孩子说出的每句话都不只是随便说说,因为孩子会当真。
以上是今天的读后感受。之后会陆续发表对本书的不同理解。还望各位的老师和朋友给予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