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练习过程中,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说的引导词是如何作用到会员的身体的,如何恰如其分的作用到会员?
于是,我把自己作为会员,头脑作为老师,开始对自己传达引导词。
首先,这个输出的过程不是上来就有,要先输入,也就是先观察会员动作的状态(动作泛指一节瑜伽课堂上所有身体参与的部分,包括呼吸),是对还是错,是欠缺还是满溢,再将这些信息进行轻重筛选整合,选择重要的,思考得出回归到当下状态平衡所需要的最小调整。这个状态包含肌肉层面,包含骨骼层面,还应该包含情绪方面和神经方面等。简单来说就是愚钝体和精微体都要触碰到。会员大多数状态下对身体是缺乏觉知的,所以要用会员当下可以理解的词语去传递这个引导。要多说动因,少说结果。能用两个字绝不用三个字,拒绝冗长描述,适当时给予触碰身体的指示或者亲自做示范。时机很重要,大部分会员,无法在体式中超过五分钟,过长的描述必然会错过让会员感知身体对位后得到的平衡和空间。
对于会员接受这个过程,我们也要观察,会员如果根据你的引导,修正过来,那说明他(她)理解了,这个引导过程发挥作用;如果他(她)听的这个引导,没有动,说明他(她)不太理解或没有听清,那你可以再重复一遍,看看会员的反应,如果还是没有变化,那你就要观察,他(她)是哪一个细节没有理解,走过去帮他(她)调整。保证你的引导精准执行,就像靶向治疗一样,触碰到会员身体内部。
我对我自己传达引导词,当我觉察到自己的后方腿无力时,我会收紧大腿肌肉,锁住髌骨,后脚掌用力蹬地面让我的大腿肌肉启动,大腿面持续向后侧推,带给髋伸展的空间。既而调整呼吸,觉察呼吸将这个过程由表面深入体内,一点点的达到内外平衡的状态。这时,头脑变得稳定,意识集中,你的外在动作,内在联接的呼吸,内在的意识在这当下的一刻统一起来。
现在再回想起艾扬格大师说的,“瑜伽是行动哲学”,真是精辟。瑜伽作为一种修行方式,实在太适合我们现代人了。动一动,观察观察,再想一想,随着不断练习,觉察力发展出来了,思考变深入了。思考变深入以后,主动去觉察更多,习练也变得更加规律。瑜伽发展出来的是对自我认知的警醒,不再被表象所迷惑,不再取悦他人,如果能够唤醒会员对自己的关注,唤醒会员对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的觉察,都将会影响到他(她)的其他方面,为一个家庭带来和谐,稳定。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如果母亲她的自我的认可很高,她将会认可她的孩子,认可周围的亲人盆友,她的自在将会让跟她在一起的人自在。
所以,瑜伽是一件有功德的事,值得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