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话中秋"
一一淅川县荆紫关镇中心学校课堂改革纪实
文/文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伴随着轻缓、悠扬的音乐,淅川县荆紫关一小六一班全体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把语文课堂推向了高潮。
整个课堂紧紧围绕“中秋”展开经典诗词朗诵,按照“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学生展示收集的古诗词并朗诵---欣赏视频朗诵---感受颂中秋的经典歌曲”的流程展开活动。恰到好处的课件展示,语文教师的精彩点拨,学生们的有感情朗读:有的波澜起伏,有的感人肺腑,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婉转悠扬……有独诵、男女共诵和多人合诵,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调,读出了古诗词之美。在朗读《静夜思》、《望月怀远》、《念奴娇·过洞庭》、《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水调歌头》等诗词时,无不洋溢着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让全场包括听课人员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在品月饼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们深深感知中秋节全家团圆的内涵,更使在班的留守儿童纷纷落泪……短短的四十分钟,却是古诗词的大融汇,更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大课堂。
这是一节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改革。
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该镇中心学校依托“德育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工作理念,精心策划,制定出“以‘中秋为话题’ 开展一节语文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个学校。而一小的课堂正是全镇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次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
开学来,该镇中心学校非常重视课堂的改革与探索,提出了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具体策划,且通过“备-听-评-培”一条龙教研活动深入到各个学校指导、探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活动虽结束了,但中华经典之吟仍在耳旁萦绕回旋。
荆紫关镇广大教师在中心学校的带动下,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迈向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台阶。
作者简介

时文峰,爱好广泛,喜欢文学、绘画和摄影,南阳市摄影协会会员。
多年来,相继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日报等媒体发表了《春蚕村官魏周娥》、《穿行于三省边界的“绿衣使者”》、《 丹江边上“绿色梦想”》、 《绽放在三省之交的“电力之花”》、《请党考验我》、《脱贫攻坚路上竞风流》和散文诗《醉在风中的花香》等百余篇作品,多次被上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授予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