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
今日话题:为何而画
今天泽一对目前慢慢开始流行的视觉记录为代表的创新实践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请教:不考虑读者是否看懂吗?我们在画纯艺术?还是商业艺术?还是涂鸦?跟其他人交流过,一开始看是有冲击,但普遍反应看不懂(视觉同步也是),乱(长轴)。那么这是自嗨的物件吗?齐白石毕竟是少数人,小概率事件。看不懂,感觉是玩概念。
今天还发生一件事情,学习了视觉记录的小熊姑娘和她的朋友在西溪湿地和我探讨视觉实践到底是什么?问我是如何理解视觉实践的?因为她想把所学的专业技能带给更多的人,但苦于还说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做。
对于泽一和小熊的问题,部分答案是在晚上的Workface例会上。我和两个小熊共同为一位女性创业者的分享同步做了一个视觉记录。
具有审美能力的泽一如此评价它:
- 配色让人不舒服;
- 太满;
- 空间里堆砌了太多想表达的东西。
我完全同意泽一的说法。
但在现场发生的,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当我们贴上画布时,主持空间的满满已经兴奋不已了;当我们邀请来参加例会的参与者上前画上他们“今天的心情像什么”时,我们看到了“啊,我不会画呀”到不自觉地拿起笔、沉思、落笔、心满意足的行动转变。与会者的签名占据了大半个版面。满满也开始为我们担心:“还有地方画吗?”我们随着会议的进程,一点一点串联起来。当会议几近结束时,支持人让我们对今天的分享会做一个复盘。人们围过来,我们看到一个集体场域的转变。好像一些散乱的注意力一下子得以集中。当我们结束简短的复盘后,分享者张帆对我说:“不管你们的规矩是怎么样的,这幅画我要收藏,我要把它裱起来。”我抱歉地说:“我们刚才画得太嗨了,还画破了呢?”她说:“没关系啊!”
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联结感,这上面充满了能量。这让我想起我在U.OS视觉X场域分享会上的这张照片,Jayce在后面有写着一句话:From Beautiful to HELPFUL。
这里的关键词是“场域”。在场域外,是从外部观察,好看不好看;从场域内感知,“三重注意力”的联结就产生了:个体身心脑的联结;参与者彼此的联结;与更大系统的联结。
为什么而画?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解答;而且只有拿起笔才能来回答。所谓“水暖鸭先知”。
西溪湿地的探讨,留待小熊自己来写。
关于每日一画视觉实践社群
目的:
看见自己、联结彼此、发现美好。
规则:
1、自愿加入社群接受100天的每日一画视觉实践修炼,视觉记录自己一天或当下的感受、状态;也鼓励会话视觉记录、读书视觉笔记、旅行手绘、日常手帐等。
2、状态画法:
(1)找到一个有3-5分钟的空闲时间和一个没人打扰的空间;(2)静心(关注自己的呼吸)1分钟;(3)探索自己一天中最美好的一刻或当下时刻,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像什么样子?(4)花10-15秒画下来;(5)拍照上传到群里。
3、分享心得和欣赏探询
相互欣赏、启迪灵感。在群里,可以自由分享你的实践心得;也可以基于好奇和兴趣,对其他伙伴提出好奇、开放式的提问。
4、有承诺的行动
我们重视实践,反对潜水观望。唯一具有强制要求的是每日提交作品。我们的轮值小组长每周会抽检两次,发现连续三天没有提交作品的伙伴可能会被剔除。
有兴趣加入的伙伴请准备隐喻式自画像一张,扫描一下二维码入群。
(加入之前请三思:1、每日一画为何对我重要?2、每日一画对我意味着什么?3、每日一画会给他人和世界带来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