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素材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其实,网络上人们都熊孩子的本来定义是:会调皮捣蛋,会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应该是满怀善意的孩子。
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会给出让人大吃一惊的回答或做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举措,让人错愕,无所适从,最终总让人莞尔一笑,乃至捧腹大笑。
在主观倾向方面应该是:有小孩子特有的脾气,机灵,但不会做太过分的事情,最终他们会给人们带来快乐。
出现的较早且非常有名气的熊孩子代表:出自日本著名动漫《蜡笔小新》的原野新之助。
如果总结分析一下网友们遭遇熊孩子的惨痛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熊孩子的主力军,大多数集中在幼儿园到小学中低年级这个年龄段;有人甚至戏称,这个年龄的熊孩子是“熊孩子中的战斗机”。为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格外具有杀伤力?熊孩子的“熊”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虽然100个熊孩子有100件不同的英雄事迹,他们之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元素。
首先是自我为中心。熊孩子大多数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际上,根据发展心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自我中心正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直到7-12岁才有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后来的一些实验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进程。但不管怎样,从他人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儿童往往过度地关注自身,不能很好地从他人角度考虑,这是熊孩子之所以”熊“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