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 2018.7.18.
作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妈的我:不敢,不敢无视,更不愿。你敢吗?
1. “只要不让孩子出国,就没有必要学英语”
2013年,媒体曾经大肆报道2016年英语将从高考中消失。
一来自2017年的路人:现在都2017年了也没听见动静,取消英语这事就跟取消数学差不多吧,大家抖个机灵得了。
2018年最新高考改革了吗?改了,其中,“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高分者入高考总成绩。”这里的外语基本指英语。有朋友的孩子日语很好,但高考时为了目标大学,从头苦学英语。为什么?稍后唠。
有人笑称:高考改什么,什么就更难。确实,更重视听力和英语使用能力了,听说要加听力测试,听说要加大英语写作……
如果有一天,高考不考英语了。那么,不会是因为英语不重要了,而只会是因为:英语太普遍了。
别问我为什么,这是趋势,大势无可挡。你不学,逆向淘汰。学不好,不进即是退。
在我们这一代还不是太明显,但留意一下周边,关于英语学习有两类人:1.学不好的,十年还困在英语学习中挣扎,关注点比如:为什么单词记不住;2.已经把英语当作一门技能,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关注点在如何用英语上了,比如滴滴打车灵感来源于美国Uber,共享单车其实在美国就有100多个项目了。
我们的下一代,两级分化还会更明显。我不是鼓吹国外的月亮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世界上最前沿的80%资源是用英文的,比如教育。
前天下雨,我想让宝宝了解一下天气,找中文的,天晴就是太阳、下雨就是雨滴,我比划了半天也没见宝宝听明白了;找英文的,BBC儿童国家地理的画风是这样的:天晴是男孩女孩妈妈骑车田野行,下雨是3个小男孩穿着亮丽的黄色雨衣在大雨中开怀大笑,今天再翻书的时候两岁不到的宝宝突然指着窗边女孩身上的亮光说“阳光”,我不记得什么时候教过这个词、好像说sunshine的时候顺便提了一下。还有一个意外:以前死活不愿意戴帽子的小人儿,自己要带帽子了,就因为骑自行车的一家人都带着安全帽!
2.“太早了,小孩子不要太早学英语的,以后学校里老师会教”
在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调查中,对学英语抱有逃避态度,乃至恐惧的,有72%之多。
且不论这个数据是否真实,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包括已经工作的,你肯定碰到过这一类人:学了第一课,第二课怎么都学不会,然后完全掉队,或者半掉队状态。为什么必然存在?我们先来看看语言学习的第一阶段是什么:沉默期。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就像我们从小学中文,1岁前通常都不会开口说话,在爸爸妈妈及周围人大量的语言引导和刺激下,才逐渐学会说简单的字、词,会叫“爸爸”、“妈妈”,最后才发展为说完整的句子。第二语言的习得同样如此,会经历几个月甚至1年不等的沉默期。
我把这个阶段解读为:内化期。人类有学会任何一种语言的潜力,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一套特有的规律,学语言的第一阶段就是把这些声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收集并内化到自己脑袋的某一个区域。内化得差不多了,就会有第一个音或词的输出,比如妈妈,至此沉默期结束。
那么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或者教育培训机构有没有尊重这个阶段?很难。一般老师或学校不会允许一名学生在几个月或一年里沉默不语,因为有教育指标和纲要,或者必须给家长汇报孩子的收获,最好的方式是一节课会了几个词或几句话,而不是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当然也不能一杆子打死,也会有很耐心的和很专业的老师会等待,会给孩子时间来等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