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7:依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依照自己素来所处的位置行事,不愿羡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身处富贵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情;身处贫贱的处境,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情;处在边远夷狄之地,就做边远夷狄地区人应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情。君子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能安然自得。
做爷爷的,为了送孙子上幼儿园,专门买了一辆老年代步车。开着开着,觉得老年代步车有很多的局限。于是下功夫,买了一辆电动汽车。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出现了,要驾驶电动汽车,首先得有驾驶证。此时,做爷爷的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个年纪,还报名驾校的老人,也算得上罕见了。
不要说在外人看来了,即便是驾校教练看来,这种事儿也是匪夷所思的。居然有两所驾校拒绝了这位老人的入学申请——毕竟,这么大的年纪,通过的几率极小。至于得悉老人报考驾照一事的“外人”,对此便更加不理解了。有人还会出于老人本身的安全考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再“折腾”了。倒是老人的家人,对此还有几分理解。毕竟,沐风栉雨不是一个好主意。毕竟,考取驾照的代价要比无证驾驶更小一些,毕竟“老有所为”也是退休工人的一种积极的选择。
老人没有听到那么多的议论,更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问题——有汽车不能没有驾照。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一道题一道题地把理考的题目一笔一划地抄写在笔记本上,一点一点地过那些考点。半年之后,居然如期拿到了驾照,比一起报考的年轻人还要顺利些。
认真回顾这个例子,到底什么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七十多岁的老人,该不该报考驾校?或者说七十多岁的老人,报考驾校是不是“素其位而行”呢?
“素其位而行”的“素”是素来、向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依照向来所处的位置行事。七十多岁的老人,向来所处的位置在哪里?难道“混吃等死”“躺成自流平”才是他们向来所处的位置和状态吗?
相比较而言,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处在什么样的环境,生在什么样的邦国,这一类不可逆转、难以改变的位置和境况才是“素其位而行”中的向来所处之位。对于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那位老人而言,他买下一辆属于自己的电动汽车,自然应该考取合法的驾照。于他而言,不该愿羡其它老人的安闲自在,不该愿羡身边个别老人“躺成自流平”的无所忧虑。反过来讲,那些“躺成自流平”者也不该愿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居然顺利拿到了驾照。
从时间维度上讲,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会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孔子回顾定格自己的人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在相应的阶段,就该遵循相应阶段的规律。只不过,关于阶段的划分,会因人而宜,有些微的差别罢了。
从空间维度或者社会角色讲,处在不同的自然位置或不同的社会位置,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事务。唯有尽心尽力去做好分内之事,才能担起应担的责任。
“素贫贱,行乎贫贱”,安贫乐道的颜回是榜样,当自己有信从、持守的道需要追求时,所处的处境又算得了什么呢?
“素富贵,行乎富贵”似乎也不容易。《大学》中,孟献子讲享有四匹马大车出行待遇的士大夫之家,不应再执着于养鸡养猪之类的经济事务;享有凿冰祭祀之礼的卿大夫之家,不应再执着于养牛养羊之类事务的经纶;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贵族之家,不应再执着于依凭蓄养聚敛之臣去攫取财富。处在富贵的位置上,再做这些常人该做、可做的事情,便是自我轻贱、与民争利了。
富贵也好,贫贱也好,夷狄也好,患难也好,君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能够做到安然自得。究其原因,全在于君子有更有价值的中庸之道要追求和持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