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为什么不敢真正的快乐

你为什么不敢真正的快乐

作者: BigBunny | 来源:发表于2015-06-29 14:13 被阅读0次

    (正文配图来自Facebook上的网友 “happiness is”系列手绘漫画)

    前阵子去参加一个“高校运营者分享交流会”,跟我们做交流的分享者是几位在自媒体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学生和活动邀请的嘉宾。嘉宾主要是讲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有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分析等;而学生则主要讲自己的互联网创业经历。

    本来呢,成功者的经历是很让人感兴趣的,可是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吐槽,甚至是抱怨。第一位分享者说到在后台与粉丝的互动,却着重表达了“同时与几百名粉丝聊天的艰辛”这样的观点;第二位分享者甚至把“苦逼”这个词当做他分享的主题,自称“运营狗”,通篇的“累、辛苦”,对取得的成就泛泛而谈,让人一点也感受不到从事这个行业的乐趣所在;还有一位据说拿到“百万元项目基金”的分享者,我跟同去的伙伴费劲地听他不知所云了半天还是不知道那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前景怎么样……

    作为一只“涉世未深”的外行兔子表示:奔着对活动的趣味性而来的我不是你的朋友你的同行不是期望花时间来听这些让我毫无同感的吐槽啊喂。于是虽仍然敬佩他们的能力,但是对方在我心中优秀的形象因此锐减。

    相比之下,在参加过的学生(大多是年级在我之上)分享中,我更欣赏这样的分享者:态度谦虚,但对于自己的成就能够大方承认;言行中流露出对自己所选择的工作、所处的行业的热爱;会谈到前进路上的曲折,但随之分享如何克服之。毕竟,做哪一行轻松呢?而且,听你演讲的人一般都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并没有义务顺带接受那些吐槽甚至抱怨。

    以上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他们敢不敢真正的快乐。

    虽然,“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样的话常常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但事实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敢真正的快乐。

    为什么我们不敢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原因至少有:3个“没能接受”和3个“没能做到”。

    [没能接受]

    1.没能接受收获(成功)

    在取得收获的时候,有些人总要用上大量吐槽作为铺垫,渲染后面的成果多么来之不易,然后对于成就往往只敢一笔掠过。像文章开头的例子,好像这样才能表现自己的谦虚态度和其获得成就的合理性。但是在我看来,这是没能很好认可自己的表现。这些人或许更在乎他人的看法,唯恐自己的成就会引来别人的怀疑和指责,于是不敢真正在他人面前接受自己的成功,而是希望把自己放得很低,让人觉得“取得这样的成就要付出这么多,而且感觉他一点也不快乐,那确实不值得我羡慕”。

    虽然确实会有一些爱无端挑刺的人(这些人好像无处不在,下文会提到),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从参与中体会到乐趣并受到启发的,有时过多铺垫效果会适得其反。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具备与之能力匹配的心理成熟度,能够认可自己、接受自己的成就,也能够面对他人的非议。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平时在对待合理合法范围内一些小的收获也是一样。相信我,当你真正付出过,收获便是你应得的;当你勇敢地穿越了长长的黑暗,光明的拥有者便是非你莫属。真正快乐的人会散发出不一样的魅力,爱你和在乎你的人从来不会因为你过得好而不高兴,善于进取的人也会欣赏成功者,并以之为榜样。而其他人的看法重要吗?你通过努力正正经经地取得了成就,又没有伤害他们。所以为什么不大方认可自己,真正享受快乐呢。

    2.没能接受指责(批评)

    受到批评的时候,有些人会恼羞成怒,为自己辩解;有些人会陷入自责,惶惶不安;有些人会避而远之,不与对方来往……只有很少人能够欣然接受,并将意见奉为圣宝,努力做出改进,提升自己。

    第一种情形大多出现在师生关系中,自责或躲避一般会出现在日常相处或者团队磨合中,很多人面对他人的意见而不高兴,不知如何回应。殊不知,消极地面对指责和批评,正是错过使自己成长的大好机会。

    老师、长辈批评我们,是希望我们看清自己所走的路,特别是老师与我们非亲非故,并且也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愿意去善意批评我们的老师是那么可贵。

    而身边的朋友或团队成员的批评往往出于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或者团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没能理解好这样的初衷,不去接受,大家反而会闹得不愉快或者导致彼此疏离,一开始出面指责的人也会很难堪和无奈。其实,如果不是亲密的同伴或者有合作关系在,大概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发现你的不足和真心提醒你吧。

    一个人身边往往真话少,谎言多,需要我们去甄别对自己有用的真话。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有一个有趣的习惯:坚持记日记,并不断展示给他人。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我们在微博、朋友圈互动一样,正是这个“奇怪”的习惯让他能够不断发现错误和完善自己,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因此,去接受指责吧,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在作出改进的路上与对你作出提醒的人共同探讨,你会发现看着自己进步是一个多么愉快的过程。

    3.没能接受离别(失去)

    离别通常会使一段亲密关系或相处状态结束,我们也常常将之与“失去”并提。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拥有时不懂维系,失去时没能释怀,是很多人迈不过的坎,这也是曾经最最困扰我、让我不快乐的问题。与朋友或恋人争吵,受到背叛、掠夺、决裂等等的冲击……那些感觉真的太难过了。我曾经因为好朋友做出让自己无法理解的选择而烦恼,也曾经歇斯底里地问要离开的人:我到底哪里要改告诉我阿!

    后来我发现,一个人如果太依赖别人而存在,便很难接受离别和失去,就会很容易不快乐。你敢不敢真正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

    一个人去行走的时候,路上会遇到同路者和相谈甚欢者,但是无论多么投机,同行一段路之后我们会相互道别,继续各自的行程。可以说这样真实的体验比起看一些“人生就像一趟列车……”之类的文字要好用得多,况且现在通讯发达,能够跨山跨海地保持联络。我开始释怀于: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如果某段路大家恰好同行,那么一起相伴前进,随后分别,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同时我相信:一起走过的路、共同创造的经历和回忆不会白白逝去,大家仍然可以时而相聚叙旧。在没有巨大过节的情况下,即使结束每天亲密无间的状态,但是在一方有难的时候,对方一定会鼎力相助。虽然有些人我已经不知道他们散落到哪里去了……

    我不喜欢说“会遇到更好的”,优势视角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所在:社会工作者深入汶川震中时,能够在废墟中挖掘资源,然后加以利用;在一无所有的难民身上看到闪光点和重拾生计的能力,然后加以带动和发扬(参考“映秀母亲”刺绣项目,可百度了解)。在一段感情的相伴中,大家都曾因为欣赏彼此而走到一起,都曾是彼此身边信任的人,都是“很好的人”,而分开有时是留出位置以便更适合的人到来,有时是下一段路需要其他人的陪伴或者去陪伴其他人,并不是自己或对方“不好”。慢慢地,我对于朋友间的相处有自己的“行动模式”:对于能够共同成长的人会更加珍惜,对于莫名离开的人也能淡然处之;对于朋友的选择给予尊重,对于他们的困难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相帮;对于交情一般的人保持友好态度,对于难以相处的人则自己默默保持距离。

    当自己稳固下来,不用想着如何迎合他人的时候,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好像也随之稳固了。我通过阅读了解到有些人确实是没能用太多精力去经营与他人的各种关系,于是渐渐接受了没能在众多人际关系中运筹帷幄的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但这不意味着会没有朋友,我与他们不经常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因为彼此的成功而高兴,不意味着我们会在彼此有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这样的朋友很少,但是有,就足够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不管你的模式是怎样的,相信这点是共通的:能够接受离别,有助于拥抱真正的快乐。

    [没能做到]

    1、没能做到欣赏 

    上面讲到没能接受成功的人,会有出于担心他人看法的原因。如今,信息共享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一个人往往在他有所成就的时候才开始为人所知。当他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质疑的声音也会随之出现,无论是身边认识的人,还是素未谋面者。这样的人或出于羡慕嫉妒的心理,或出于打抱不平的痛斥……实则是没有能够欣赏他人的能力。

    很多最后成功的人,一开始并没能得到很多人支持,甚至被身边的人当成“奇怪的人”。而那些把别人的成功归结到一些“侥幸的”外因上的人,好像进行一番发泄之后自己会获得莫大快感,但是这种做法跟“具有批判精神”完全是两回事。没能做到欣赏他人的人也没能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为己所用,所以依然会因为很多事情而不快乐。那么为何还要刨根问底一些无用的东西,做这种伤害别人又没能提高自己的事情呢?

    2、没能做到原谅

    有一部拍摄于台湾的纪录片电影,名字叫《不老骑士》,记录了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完成了骑摩托车环岛的梦想。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其中有两位老人分别是抗战时期敌对方所属部队的将领,而到这一刻他们握手相拥,说着“现在一笑泯恩仇”。别说上升到国家,生活中有多少琐碎的过节很多时候都说不清,想到如果能活到80岁,这些哪值得计较阿!如果活不到80岁,那更不应该把时间花在惦记仇恨上,多浪费。

    3、没能做到平等

    我们在帮助一些弱势群体的时候通常出自善良和同情心,所以往往产生一种“施舍”的心态,这不是我们的错,但却是造成行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出发点呢?那就是出于平等之心,平等地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资源。不是以救助者、施与者的身份,而是以分享者的身份。

    在《去最幸福的四国寻找幸福》这本书中写了一个人物,他早上开着垃圾车去收集小区垃圾,下午去做足球教练,而早上他的儿子会搭乘他老爸工作的“顺风车”去上课。身兼垃圾回收员和足球教练、有一个开垃圾车的老爸,这一切在他的孩子及周围社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正常事情。而我们目前对待不同工种仍然有不成文的“等级划分”,我们去关爱清洁工人的时候,对了你看我会习惯性用上“关爱”的字眼,我们并没有将身边的人一一平等看待。这导致很多资源没能有效融合和利用,也导致很多人追求一些并不实际的东西,更导致一些人产生心理疾病。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总有人会去做某项工作,而这些分工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行,如果没能做到平等看待,我们也会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耿耿于怀,从而没能正真快乐起来。

    你敢于真正的快乐吗?

    找到使自己不敢真正快乐的根源,击碎它吧。

    你值得真正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为什么不敢真正的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be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