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月24日:出门前,搞定两件事(上篇)

8月24日:出门前,搞定两件事(上篇)

作者: 德克斯特 | 来源:发表于2013-08-24 23:11 被阅读108次

前段时间,回复留言的时候发现,一位朋友一到周末就被各种琐事缠绕,难以抽身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从而造成了拖延。我认为这是非常普遍的拖延问题,拖延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但解决拖延的办法总那么几个,比如计划、比如奖励等。

如果你和我一样,每天都过着比较规律的生活,那你的一天是怎么开始的呢?我想通过分享自己起床后会做的两件事,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去解决拖延问题,其本质仍然离不开计划与总结,但对我而言,它非常有用。NOW,HERE WE GO!

第一件事:反馈

目的,是为了让你通过回顾,总结得失,不仅要知晓不足以改进,更要看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以给自己激励,让新的一天在正能量的暗示下苏醒过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把反馈这件事放在晚上去做的原因。虽然我不相信<秘密>里面「心想事成」那一套玄乎的说法,但我相信一些心理暗示所能产生的影响力。

上面说的是「道」,下面说下具体的「术」,即方法:

  1. 时间日志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时间日志的概念,这里再简单复述一下:「所谓时间日志,即把时间按半小时为一个区间的粒度大小进行拆分,在反馈阶段记录这半小时所做的事情」。

其中有这么几个技巧和经验:

  • 它能干什么:日志的目的是了解时间流向了哪些任务,从而反思这些任务的价值是否值得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是否有改进效率的方法,或者当发现自己沉溺于一项浪费时间的活动时,及时止损、及时抽身、及时回头。
  • 不要过于追求精确控制:在刚开始做记录时,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过于追求记录的精确性,比如一定要以半点作为一个节点来开始或终止任务,否则不知道如何记录这类问题就我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纠结,因为事件日志本身就不是精确性活动,请牢记,它只是反映某一时间段活动的大概情况,而非精确到分钟。
  • 什么时候记录:其实每天早上打开日志更多是一种回顾行为,而非记录行为,所以当你完成某一个任务你可以记录,当你中午休息时你可以记录,下班前你可以记录,不要拘泥于形式,随心所欲更好!
  • 分析质量:记录不仅仅是写下某个时间段做了什么,还要对这个时间段进行评价,比如「良好」、「普通」、「浪费」,我是用绿色、黄色、红色来代替这三个状态,因为更加醒目直观,当然也可以用一些自己明白的符号,比如○、△、×来表示。另外,如果是特别需要备注的,可用一句话描述。
  1. 习惯打卡
相较于时间日志,打卡则简单得多,它是对某一习惯性行为的连续追踪反馈,目的是为了督促习惯养成计划的顺利执行。
  • 习惯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主流的舆论都在告诉大家不要一次培养多个习惯,虽然这是对的,但也必须意识到有的习惯具有非常高的耦合性本身就是互相关联,比如说,晨读、早睡、早起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可以把三者看作一个习惯,所以有的习惯可以一气呵成,有些习惯需要逐个击破。
  • 数据可视化: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用EXCEL来记录打卡,别忘记做一个饼图,直观的看到完成和没完成的比率。
  • 不要放松警惕:即便感觉已经形成习惯,也别中止打卡,因为你不知道坏习惯什么时候会想毒瘾一样疯狂的反扑,得做好准备。
  • 宽容自己:容忍偶尔的失败,但面对连续失败,不要自我放弃,找原因,找解决方案,不要气馁。

方法就是这些,接下来就需要大家切实的去做,当然在执行之前,还需要物色适合自己的「器」,即工具。我的「器」没什么特殊,就是EXCEL,如果你需要作一个参考,可以回复模板,查看「下载地址」。

对了,既然说到「时间日志」和「器」,有一款APP不得不提一下:ATimeLogger,是一款时间统计应用,但我并不是要推荐给大家使用,因为它实用性并不高,我分析了几点原因:

  • 不是每个人都是柳比歇夫,一方面并没有对时间精确记录统计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不具备可持续性,难以长时间维持,至于柳比歇夫是谁?百度一下咯,绝对长见识
  • 手机APP的天然劣势,一方面是受制于系统不能做到后台自动记录,另一方面受制于手机输入的天然弊端,要人在狭小的屏幕上高频输入,本身就是违背用户行为。
  • 它能做的,EXCEL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当然UI例外,但那不是本质,对吧。

接下来,我会继续写<出门前,搞定两件事>的下篇:第二件事--计划,今天先就这样吧,周末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月24日:出门前,搞定两件事(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bf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