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证类本草》载其“主行药势”,《本草纲目》载其“通血脉、厚肠胃”等,历代本草名著都对酒做了很高的评价,并详加阐述。 苦寒药物通常其气下行,利用酒的作用,辛散温通,以缓和其苦寒之性。活血药经过酒的炮制可以增强其作用,同时避免滋腻之品有碍脾胃运化,增强行气健脾的功效。药物有归经,也有主次之分, 通过炮制便可以影响药物的归经,例如盐制归肾经,蜜制归脾经等。经过酒制, 药物既增强了归肝经的治疗意义,也避免了苦寒药物伤胃的不良作用。
小茴香
历代有净制、 炒制、 焙制、 盐制、 药汁制和酒制等20余种。小茴香炒制较早见于宋代《博济方》 、 《苏沈良方》和《普济本事方》 , 有“炒、 炒令香、 焙” 记载。盐制始于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 载有 “盐炒、 青盐拌、 黑牵牛制” 等炮制方法。元代 《瑞竹堂经验方》 还有 “盐炒香” 的记载。至明代, 小茴香的炮制方法有所增加, 采用了酒和其它辅料进行炮制。 《普济方》 主要有 “盐炒熟、斑蝥制、 青盐酒制” ,《奇效良方》 记载 “巴豆制” ,《医学纲目》 有 “火炮” ,《医学入门》 载有 “酒浸炒” 之法。《仁术便览》 改进了盐炒方法, 有 “青盐水拌炒” 之法。 《寿世保元》 中记载 “盐楝肉制” 。此外,《本草乘雅半偈》 还有 “隔纸焙燥” 方法。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记载了小茴香的详细炮制法及用法, 有 “炒、盐炒过、 酒送下” 等方法, 治疗肾虚腰痛可 “用茴香炒过, 研细, 切开猪肾, 掺末入内, 裹湿纸中煨熟, 空心服, 盐酒送下” ; 治疗疝气有 “用茴香炒过, 分作二包, 交替熨患处” 记载; 治疗胁下刺痛可 “用茴香一两 ( 炒) , 枳壳五钱 ( 麸炒) , 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 盐酒调服” 。清代沿用盐制、 酒制和炒法外, 对茴香炮制的辅料有所创新, 增加了生姜制 (《握灵本草》 ) 、 制炭(《温热暑疫全书》 ) 、 麸炒 (《食物本草会纂》 ) 和吴萸制 (《吴鞠通医案》 ) 等炮制方法。现代小茴香的应用, 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和 《中药大辞典》 均只收载了净制和盐炒小茴香炮制法。在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方面, 大凡属于脾胃的疾病多生用, 属于肝肾方面的疾病多用盐炙品。净制, 即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及残梗, 筛去灰屑。盐炒, 取净小茴香, 用盐水拌匀, 略闷, 待盐水被吸尽后, 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加热, 炒至微黄色,有香气溢出时, 取出放凉。小茴香每100kg, 用食盐2kg。酒炙小茴香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 (炒制温度) > (闷润时间)> (炒制时间)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其最佳炮制工艺为:即闷润3h,在温度为130~140下炒制16 min。酒炙小茴香与其他小茴香炮制方法相比,反式茴香脑含量增加明显,这可能是小茴香酒炙后较生品小茴香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作用增强的物质基础。但加酒量不同,反式茴香脑和挥发油含量变化不明显,加酒量不是影响两者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当归
生当归:称取当归药材 2.5 kg,除去杂质,清洗干净,润透,切薄片,50℃恒温干燥。酒炙当归:取生当归500g,加入黄酒80g,搅拌均匀,闷透,待酒被吸收后,放置在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将其炒至深黄色,放凉备用。土炒当归:细净黄土150 g,中火炒至滑利状,加入生当归500g,微炒至当归片挂土,筛去余土,放凉,备用。当归炭:生当归片500 g,置于炒至容器内中火炒至表面微黑存性,喷淋清水少许淬火,取出晾干。
生当归经过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后,挥发油含量以酒炙法中最高,炭化者最低;阿魏酸稳定性较差,经加热后会因分解而降低,另外酒炙法最易溶出,因此酒炙法中阿魏酸含量最高;鞣质含量以炭化炮制法中最含量最高。挥发油和阿魏酸在生当归中含量最高,经不同方式炮制后,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含量水平顺序为:生当归>酒当归>土当归>当归炭,这可能是由于炮制过程中挥发油因高温挥发而散失,致使含量降低,阿魏酸稳定性较差,炮制处理后会因分解而降低,而总鞣质的含量则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炭化炮制后的鞣质成分接近生当归的2倍,另外有文献报道经过酒炙、土炒、炭化炮制后铜、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也会增加,当归炮制后不仅体现在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上,还产生了一些醛类和酚类物质导致化学组成的改变。
黄芩
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黄芩片、黄芩炭、酒黄芩等,其中以酒黄芩的应用最为普遍,目前 2015年版 《 中国药典》收载的炮制品有酒黄芩和黄芩片两个品种。药典中所收载的黄芩酒炙工艺仍然缺乏如炒制温度、 炒制时间等具体的工艺参数。测试证明,加酒(黄酒)量对黄芩苷溶出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闷润时间,最后为炙炒时间,其中加酒量对黄芩苷的溶出率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合极差分析,确定黄芩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酒用量为15%,闷润时间为15min,炙炒时间4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黄芩苷的溶出量最大。
牛膝
牛膝的传统炮制方法较多,主要有酒炙、炒炙、盐炙等,2015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牛膝项下收载了酒炙品,牛膝酒炙后可增强活血祛瘀、通经止血、强筋骨、补肝肾的临床功效,现代药理学实验证明,酒炙牛膝可增强免疫作用和活血化瘀作用。由于现行的中国药典中并未明确牛膝酒炙的炮制规范,酒炙时缺乏可控的技术参数,多依赖传统经验,难以保证酒牛膝的质量稳定性。在炒炙过程中观察到,如炒炙时间过短,牛膝未完全炒干,炒炙时间过长,则饮片易焦糊,过多的焦斑影响了酒牛膝的外观。 因此,优选出的牛膝最佳酒炙工艺:即牛膝加 10%(g/g)量酒(黄酒)闷润60min 后炒炙(加酒闷润,置热锅中文火炒炙)15min。传统酒制用酒有黄酒和白酒之分,除另有规定外,多使用黄酒。 在实验中,比较了不同含醇量的黄酒和白酒。研究结果表明,用黄酒炮制的酒牛膝中甾酮类和皂苷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白酒,验证了牛膝传统酒炙用黄酒的合理性。
龙胆
自制酒龙胆,取净龙胆段,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加黄酒拌匀,闷润1h。取出,置炒制容器中文火炒制4min,取出,放凉即得。每 100 g药材加 10g黄酒 。分别取生龙胆、酒龙胆饮片适量,加10倍量水浸提30min,武火加热至沸腾后转至文火保持沸腾状态60min,趁热过滤;剩余残渣继续加8倍量水再次煎煮 60 min,趁热过滤。合并2次滤液,分别水浴浓缩至相当于生药量0.56、0.063 g·mL-1,作为生龙胆和酒龙胆的高、低剂量,4℃保存备用。大鼠随机分成 5 组,每组 12 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生龙胆低剂量组(生低组)、生龙胆高剂量组(生高组)、酒龙胆低剂量组(酒低组)、酒龙胆高剂量组(酒高组)。各实验组每日灌胃给药 10mL·kg-1,空白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连续15d。各组大鼠饲养过程中,体质量呈线性增长趋势,灌服不同制法、不同剂量的龙胆药液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速度有所差异。大鼠体质量增长量从高到低的大致趋势为:酒高组>生高组>空白组。低剂量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龙胆有增长大鼠体质量的作用。酒高组由于黄酒炮制的作用,导致龙胆苦寒之性缓和,刺激了大鼠的食欲,以至于酒高组大鼠饮食饮水量提升,体质量增长更加明显。龙胆对大鼠肝组织中的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酒炙后苦寒之性有所缓和,ATP酶活性提升,甚至稍高于空白组大鼠肝组织中的 ATP酶活性。龙胆药性苦寒,可伤机体之阳,更直接的表现于伤脾胃和肾脏的阳气,而炮制对中药的药性会产生影响 。生龙胆苦寒之性可体现在降低大鼠肛温、减缓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方面,经酒炙后再灌胃,大鼠机体代谢基本回归正常,且具备明显量效关系。故酒炙可缓解龙胆的苦寒之性,在临床用药上,对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的症候,使用酒龙胆更佳。
白芍
将白芍采用三种不同炮制方法进行处理 具体操作如下:1、切制白芍,取原药材500g,除去杂质,洗干净后浸泡68h,至六七成透,取出,置密闭容器中闷润12-14h至润透,切薄片,置80℃烘箱内干燥,筛去碎屑。2、土炒白芍,取100g灶心土细粉,置炒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取切制好的白芍片500g投入锅内不断翻炒,炒至表面挂土色 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摊晾。3、酒炙白芍,取切制好的白芍片500g加入50mL黄酒拌匀,闷润2h,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中药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在炮制工艺的选择上,白芍亦是如此。如白芍生用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头晕目眩等。酒炙白芍,增强了其化瘀作用,可用于血瘀腹痛、经行腹痛等。土炒白芍长于养血和肝,用于治疗心腹疼痛、下利腹痛等。在炮制规范中对炮制后白芍的质量标准作了规定,即白芍水分不得过 14.0% 总灰分不得过4.0% 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0% 含芍药苷不得少于1.6%.通过对三种白芍炮制法的介绍以及对炮制后成分含量分析可以看出,切制后的芍药苷、苯甲酸和苯甲酰芍药苷测定成分含量最高,之后依次为土炒炮制和酒炙炮制。但切制工艺为基础工艺,虽然应用广泛,但不能满足临床不同治疗作用的需求。酒炙工艺炮制的白芍更增加了化瘀功效,而土炒工艺长于养血和肝,三种工艺各有所长,应根据临床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炮制品。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起源于中国且唯有中国拥有,与啤酒和葡萄酒并称为“世界3大古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因而被评为“液体蛋糕”。但很多人也对黄酒有误解,认为黄酒就是“便宜酒”、“料酒”,上不了台面,真的是这样吗?
黄酒的发展历史简述
黄酒起源于春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当时官场纵酒佯狂,酿酒和饮酒之风盛起,黄酒才开始得到真正的发展。到了唐朝,各地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黄酒的需 求量不断增大。宋朝把酒作为财政的重要收入,在政府的鼓励和提倡下,黄酒产业开始飞快发展。元朝时,黄酒的种类开始不断增加,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到了 清朝,大规模的黄酒酿酒厂开始出现,黄酒开始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自从清末明初开始,黄酒的名声远播中外,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 府十分重视酿酒工业,1956 年周恩来总理批准《绍兴酒工艺总结与提高》项目,列入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将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并拨巨款,发展黄酒酿酒业,极大地提高了黄 酒的质量和产量,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黄酒的酿造工艺
“儿子要亲生,老酒要冬酿。”这是绍兴人的一句土话。黄酒的酿造一般需要经过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和包装这 8 个步骤。
(1)浸米:将米浸泡在水中,促进淀粉的水解,从而保证糖化发酵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过细菌和酸化菌的自然作用使米浆水达到一定的酸度,使酵母繁殖发酵旺盛。浸米一般在每年的低温环境下进行,这样小米不容易变质,且没有蚊虫干扰,可以避免黄酒沾染蚊虫变质。
(2)蒸饭:将浸米蒸煮,使淀粉受热吸水糊化,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和易受淀粉酶的作用。一般蒸煮至饭粒疏松不糊,外硬内软,内无白心,透而不烂,没有团块,成熟均匀一致即可。
(3)晾饭:即为冷却过程,迅速把蒸熟后米饭的温度降低到适合微生物发酵繁殖的温度。
(4)落缸发酵:在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糖分转化为酒精,同时产生很多复杂风味物质的过程。
(5)开耙:即把木耙伸入罐内进行搅拌,因为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 CO2,容易抑制酵母菌作用,导致发酵中止,因此要及时开耙,能有效调节发酵温度,同时能适当供氧,增加发酵活力。一般发酵温度达到 33℃ 就要进行开耙冷却。
(6)坛发酵:这时主发酵过程已结束,发酵转为后发酵阶段,在室温 13-18℃ 下静置 20 天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