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点自恃清高的时候
刚毕业那会儿,还会很留恋朋友圈,对着朋友圈里的毕业照轮番点赞。可大半个月过去后,我却想,就此退离朋友圈。
其实这个想法很早之前就已埋下了根。
我很不喜欢朋友圈的一个功能,就是但凡点赞互动过的动态,其他共同好友也进行了互动,那个红色的数字就会标在朋友圈的入口处。很多人其实只关心自己和发朋友圈的人之间的互动,但对别人的互动毫不关心,而这样突兀的数标,有时只会让人厌烦。但这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你期待的回应,却与你无关。
朋友圈也经常会使我心态失衡。
有的动态我明明不想点赞,但看到大家都点了,我也只好留下一个赞。这种敷衍的态度连我自己都觉得怕,何必呢...对啊,何苦呢。
可人性的复杂有时候就是无法解释。
如果说“每个人发朋友圈的初衷,都只是记录所见所感”,那么,这一定是个伪命题。如果只是记录,写在日记本上或者是留存于手机上,就已足够记录。能发出去予他人看的,就是一定程度上想获得关注,享受赞同。
看不惯别人故作深沉地来一条动态,可自己有时也会忍不住发一条来装逼;对有些毫无美感可言的旅游相片嗤之以鼻,可自己有时也会忍不住发些去过的地方,即使再普通不过;觉得那些迷失心态寻求安慰的动态矫情,可自己有时也会忍不住发一条,然后等着想收到的,某些人的回复...
你看,是不是很矛盾?一面嗤之以鼻,一面劝自己这种心态不可有,可一面,它又在恣意生长。
在观察别人动态的互动数量和自己动态的互动数量后,就能看出谁的人缘比较好,谁又更招人喜欢,这其实并不绝对,但最后,自己的得失心就会出现偏颇。
就因为有的人,过着我现在想要却得不到的生活。但我心里清楚,那些美好,有时也不过是稍加修饰后的假象。
好胜与善妒应该是人欲里最折磨人的两种心理。所以,退离朋友圈相当于是一种自我解脱。看不见,就不会有得不到的痛...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根本,就不是同类人。它无法像社区型app那样汇聚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它所汇聚的,不过是一群熟人,和即将成为的熟人。
可我们真得熟吗?我们不过是,曾经相识。
在所谓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是陌生人。这也是为什么在朋友圈分享音乐、分享喜爱的书目,欣赏的文章,都鲜少有人回应。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宽广而狭隘,所以难有交集。如果年龄不同,那么这个领域,便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微信这个社交平台,曾经是我们抛弃qq后所追逐的一片新天地。可经过时间的冲刷后,它也不过如此。加进来的不相干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工作需要,有的是莫名其妙。最后,你想在朋友圈发什么,能在朋友圈发什么却成了困扰自身的难题。
半熟不熟的人,最是尴尬。
而朋友圈,也成了拘谨自己的假象。总在真实里添着些许虚假,放不飞的自我,辨不清的真实。
最后,它终成了一片,我不愿再涉足的废地。
突然想起一个同学说的:如果你真得想了解一个人,就直接去找ta聊天啊,甚至是面对面地交谈,而不是透过ta的朋友圈去窥探ta,用你的揣测,自以为[然]。
所以,我退离了朋友圈。
看来,我也不是真得想,了解任何一个人。
找不到合适的封面图就随便凑一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