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
参禅打坐,修习止观——读《福慧之道》有感(658)

参禅打坐,修习止观——读《福慧之道》有感(658)

作者: 永远在修行的心灵 | 来源:发表于2024-07-04 23:21 被阅读0次

《了凡四训》认为:凡是发心为别人,利益他人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恶。

对于修行者而言,仅仅明善恶之理还不够。善恶是心在做,所以真正修行人要修心,并非外在的事相。

其实,大多数人随时随地都在布施,只是没有布施心而已。积功累德的关键在于一念发心:一念觉,你为众生着想,就是圣贤;一念迷,只为自己,就是凡夫。大道就在平常日用间。

修行要在平时,比如对父母尽孝,对师长恭敬,对国家尽忠,忠于事,忠于人,时时刻刻以慈悲心做人做事,这就是大福报。勤积善根,才能功德圆满。

要想深深稳扎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有定力,自然就行善。禅定不是单纯指打坐,而是心里的宁静。真行善的人,心里自然宁静。宁静是禅定根本的基础,宁静程度的深浅就是禅定层次的深浅。

做好事、做好人、行善道,行善程度的深浅是生天的根本。从行善入道,念念为善,才有成就的希望。从身口意开始真正修心行善,痛下决心把自己的脾气、思想、动作、言语等种种不好习性、习惯彻底改正过来。袁了凡先生正是在云谷禅师的指点下明白了立命的道理,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了凡四训》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俗话也有云:“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相关文章

  • 止观A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八个字,为本部书之总题。此书全明止观下手工夫,为天台宗初心人修...

  • 谈神通

    佛教中的神通从何处来的?何谓神通?小乘人修四谛法和观十二因缘法。修到圆满的境界,便证的神通。大乘人修习止观,参禅打...

  • “道”的整体观——读《福慧之道》有感(32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一”是老大,那就必须给它“一”的位置,这是“安位”,古人语:君君、臣臣...

  • 惜福——读《福慧之道》有感(266)

    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佛家的说法就是“无常”。 俗话说“没有吃不完的苦,也没有享不完...

  • 修习“数息观”

    很想参禅打坐,清净烦乱不安的心,在空寂无声的世界里,放空自己,觉悟人生。今天参加宝林禅寺的禅修班,法师教我们“止观...

  • 福是奉献,由福积慧——读《福慧之道》有感(339)

    古人常讲要福慧双修,那什么是福,什么是慧呢?简单来说,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修福不修慧,是“愚”;修...

  • 【心得感悟】:最安全的成功

    ★ ︻定慧等持,止观双运。定与慧同阶,止与观同阶。定是止之果,止是定之因。止而后有定,定因前止颤。慧是观之果,观是...

  • 何谓福田——读《福慧之道》有感(344)

    福田大致分为三种:德田、恩田、悲田。所有应该供养之人都是福田。 德田,尊师重道,积功德长智慧。要懂得、相信古圣先贤...

  • 孝道智慧——读《福慧之道》有感(275)

    一个人没有智慧只有知识是没有用的,而有了知见却没有行动,更是没有智慧。准备的再充分,没有付诸行动,徒然浪费时间。计...

  • 好一个寸丝不挂

    禅宗的打机锋,又叫禅机。学禅之人,都需要经历打坐参禅的过程。 打坐的目的是定,由定生慧。安住自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参禅打坐,修习止观——读《福慧之道》有感(65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jw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