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是和平年代,我家却像是在打一场局部战争,一场关于高考的鏖战。一个人的战争,战士黎田雨同志,吾家的小女是也。当然你也可以说还有老师们,有同学们,有后勤保障的家,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场单兵作战拼刺刀的巷战,其它更像观战团,隔岸观火。三年了,再个把月的攻坚战,胜负即见分晓。
是三年么?想起曾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滑稽图片,找出来贴上:襁褓中的婴儿,头顶放着一个警示牌一一距离高考还有6574天。呵,可笑么,却似乎就是当今中国为高考而战的写照,至少是心态的现状。让人不能不想起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吃什么?",五一节放半天假,接战士回家休整,车上我问。
"想吃炒胡萝卜。“
为她的话吃惊。一向挑肥拣瘦,不爱吃青菜,极难侍候的人,怎么就急转弯呢,脑袋"烤"坏了么?"什么情况?“我诡异的瞟她一眼,等答案。
"有次,偷吃了我奶的一口胡萝卜菜,还挺好吃。"
真是个小祖宗,非要戳人的软肋,往鸡冠上"芊“么。我心里一沉,鼻子酸酸的,好一会哑口无言。
"你奶也是,急什么。至少等你考上大学啊。“
又一通沉默。
"奶还说,等我嫁了人呢。"女说这话时声音颤抖,竟至哭腔。
母亲是去年"走"的。年初,刚给她老人家过的周年。
临逝前的几年,老妈的假牙也一并跟着"老“了,说话吃东西满嘴晃荡,时不时用舌头把假牙顶出来,也不管有人没人。给我们难看么?去几家医院,却不给换,说牙床磨得卡不住了,爱莫能助。也只好将就了,吃粘粘糊糊汤汤水水的饭。她的食谱中,独独钟情于炒胡萝卜,顿顿胡萝卜都不嫌,冷不丁冒一句:胡萝卜赛过人参。到后来,总被我先发制人:吃吧,你的人参。
母亲总说我炒的胡萝卜菜好吃。感觉着她有点"看人下菜“,总弹嫌大姐炒的萝卜不是淡就是咸不是太硬就是稀愣。要么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要么言外之意,由于她的现场指导,才好吃?
一一油不要太多了,油格浪浪的不好吃。油热了烹几颗花椒,再放葱丝蒜袢,然后再放胡萝卜。调料少放些,炒七成熟了,再倒些水,小火炖一会。。。我的娘哩,就差用几个"少许"之词胡弄外国人了。别说,我的厨艺能被媳妇认可,还真多亏娘的不厌其烦的场外指导。

于是,常常的情形是,妈去谁家人还未见到,大哥就先扛一袋胡萝卜来敲门了。还配一句这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再后来,被训化出来似的,炒胡萝卜成了我家饭桌上的一道硬菜,食客们也没有先前"甜格浪浪的有啥吃的“排斥的表情。
胡萝卜? 一个“胡"字,按马未都的说法,"胡"字打头的词,一定是外来的,如胡椒、胡琴、胡萝卜等。"胡人"?只记得中国历史上有个带着血腥味的词语一一五胡乱华。匈奴?鲜卑?反正是古时汉人之外的几个凶悍民族。《战国策》里有赵国人学习胡服骑射的记载,也应是这个"胡“字。当然,中华大一统的今天,56个民族都一家人了,无所谓胡人不胡人。
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就不用说了,蒸煮烹调,或者凉拌,北方人的家常菜,以及医学里的“胡萝卜素“,应都是它的好。记得饭店菜谱里新开发了一道很嗨的菜名,叫"一面情深“,吃起来口感像拌面菜。其实,就是胡萝卜丝粘着一层面,但小女爱吃。
唉,也就是个普通的蔬菜,一道大众菜,被母亲偏爱,被我们接受,只可恨今已成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了。还惹事生非弄得孙女一时哽咽,儿也跟着鼻子酸酸。妈你说你可急啥哩,就等不及你孙女考上大学,等不及你的宝贝孙女嫁人么。老老的,说话不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