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什么时候让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比较好?
我觉得,日本人给孩子独立房间的时间有些早。 只有当一个人可以自律并约束自我之后,才可以拥有作为私人城堡的独立房间。如果孩子还没做到自律就给他独立房间的话,经常会出现问题。
我认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论平时学习还是晚上睡觉,都让他和家人们在一起更好。在这个时期里,“与家人一起”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能在爸爸妈妈身边睡到多大;或者当孩子上了小学几年级后,父母就对他说:“从此以后你就去二楼睡觉。”“在咱们家,成了中学生就可以有自己的房间了。”按自己家的状况,各自决定家中的制度就好。如此一来,孩子自己也会形成自觉。
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家里给孩子确立一些成长的关键节点。 由于日本向西方学习,引入了“个人”这个概念,因而我拿欧美的情况做了许多参考。不过在欧美,即使给了孩子独立房间,家里也还会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比如,不到一定年龄不会给孩子钥匙,母亲都可以不敲门进入孩子的房间等。通常孩子是不会拿到房间钥匙的。小说或者电影里也会时不时地出现父母对孩子说:“等你到了15岁我就给你钥匙,但只要没什么事就不要锁门。”“你已经是大学生了,所以以后就没有压岁钱了。”“你已经16岁了,圣诞老人以后不会来给你送礼物了。”这种家庭独特的规矩或者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家里有了这些规矩,才能帮孩子划分出阶段。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长,逐渐会产生“我是大人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当今的日本,不免太缺乏了,因为社会原本的规矩在逐渐失去意义,所以很有必要一家人一起来思考、制定自己家的规矩。我称之为各个家庭要“制定我家的法规”,这是家庭的革命。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的儿童文学《吵闹村的孩子》(Bullerby Children)里写到,父母决定在女儿过生日的时候,把一个房间作为礼物送给她。父亲把之前一直作为储物间的房间打扫干净,甚至连桌椅都是亲手打造的。全家人齐心协力不让女孩察觉到这个生日惊喜。到了生日当天早晨,大家蒙上女孩的眼睛,把她带到了那个房间里。女孩当然非常高兴,而且这件事成了家庭的一大乐事。他们正是用这种形式,创建着家庭中的成长纪念日。 当今日本的便利成了灾害,父母们好像都觉得,根本用不着花心思,花钱搞定更显得聪明。的确,像桌子、椅子这些东西,买来的可能比手工做的要好。可是对于人际关系来说,那些在相处过程中投入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过去的时候,即使只是吃一块槲叶糕也有着特别的故事。“五月五日槲叶糕,怎么样,和爸爸一起去摘槲树叶子吧!”父亲带孩子上山,用一起摘回来的叶子包黏糕吃。这样一来吃槲叶糕这件事就变得很有意义了。如果你说现在附近没有山可以爬了,那么也可以说:“好,我们一起去买槲叶糕吃吧!”然后父亲与孩子手牵手去买,似乎槲叶糕也会变得更美味了。其实啊,也许是因为走了路,肚子饿了,所以才感觉食物变得更好吃了。而且和父亲一起走路的时候,父子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这也要感激小小的槲叶糕吧。父母像这样在细节处用心是很有必要的,可能因为这件小事家里就多了个节日。
战后的日本社会把规矩、仪式等这些重要的东西全都破坏掉了,认为学习就是一切,可关于家人之间如何建立关系、如何相处等问题都没有教给我们。“法国大革命的日期”倒是教了,可自己的家庭中的革命该怎么办,却一点儿都没教。 在过去,即便父母不帮孩子制定成长过程的关键节点,可至少也有青年宿这样的地方存在,社会也会制定出成长节点。所谓青年宿,就是元服前的年轻人们聚在一起,在那里互相吵吵架,打打闹闹,做些捣乱出格的事的地方。但是,现在社会的成长节点没有了,父母和孩子必须共同商量计划了。而且现在都是核心家庭了,这就意味着父母的负担也大大增加了。对于要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到了小学涨多少等问题也一样,必须由父母去制定自己家庭的“宪法”。 要制定各自家庭的“宪法”,跟孩子商量着进行家庭“革命”。
我的回答和思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是现在的孩子变了,而是现在的需要与现状太不匹配了。日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我们需要多加注意的。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是表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