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25
有明显道德标准的“圣人”可能一念之间就变成“罪人”。
拥有某种道德观和践行某种道德观是两回事,我们拥有的道德观很可能纵容我们行使作为“圣人”的允许偶尔“堕落”的权利。我们心中留存印象的好的行为往往允许我们做一点坏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明确驳斥性别歧视的人反而会在模拟招聘中选择男性担任要职。这种表里不如一的做法被称为“moral licensing”,之前驳斥性别歧视的人为自己做出了正确判断而放松警惕,从而任凭直觉支配行为。以上是书里的看法,我觉得之所以思维和行为会产生分歧,是内心并不完全认同引发的,而是只想要让别人认为我是“圣人”,不过如果能一直装作自己是圣人,那离圣人也不远了。
直觉往往会做出欺骗自己的决定,做了一件“好”事或者自控力战胜了欲望,便会产生可以做一件“坏”事的冲动,哪怕这两件事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时候大脑基本不会寻求逻辑而是相信本能,根本不会去想一个能够解释自己行为的说法。书中提到了一个说法,心理学家常用道德悖论研究我们如何判断是非,如果一件事情使你感到反感比如乱伦,你会觉得这是不道德的,然后绞尽脑汁解释为什么不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会严重到使我们感到恶心,比如多吃一块蛋糕,多看一集剧,这些行为并无对错之分,而是是否有利于达成你的目标,当我们用是非观评判这些短期内会使人愉悦,但不利于长期进步的行为,意志力往往会屈服于诱惑。既然我们无法拒绝诱惑,那么不妨想想这件事情被无限放大后的危害,类似高等数学中有无限逼近的说法。由于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小到用道德观无法判定是非,因此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时,我们会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看不到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你在锻炼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因为多运动五分钟而奖励自己多吃一根雪糕的现象,我有。我们会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和目标本身混淆。不要以为自己做了和目标一致的事情就不会再面临危险了,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些积极的行为值得称赞而忘了自己实际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