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晨报报道:家里穷得叮当响,但贫困大学生曹龙威通过借钱、贷款念完了高学费的三本;毕业后本可以找份工作补贴家用,但他再次作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继续贷款读研究生。
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均来自农村、边远山区等不同形式的贫困家庭,自小处于社会最底层。这导致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感。正是这种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感积蓄了他们的精神势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愿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深造来储备“资本”,以此“资本”来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博取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此,众多贫困大学生认为,即使为了求学深造负债累累也是值得的。因为这种“投资”毕竟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投资。
作者:杨黎明由此看来,类似曹龙威这种借债求学、深造的做法,绝非个别特例。这在大学生圈子里,应该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现象。
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我们姑且先不妄下结论。
如果我们驻足回首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承袭着一种求学为官、衣锦还乡之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在老百姓的心里可谓是根深蒂固。事实上,通过求学之路也确实让无数寒门子弟跳出了农门,实现了自己衣锦还乡的梦想。
可历史发展至今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我们会发现,在当今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一个人步入仕途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己求职谋生的资本。另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也绝非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猎取优越的社会定位,而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这种专业技能便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资本。
客观地说,作为本科毕业的曹龙威,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虽然不一定能让他谋得称心的工作,但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谋取一个糊口之职决非难事。
其实,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战略前,理应分清轻、重、缓、急。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解决生存问题才是最重要、最紧急、最迫切的问题。对于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奢谈深造是否过于“乌托邦”。其实,生存有时比发展更重要。俗话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虽然曹龙威通过贷款、借债的方式暂时解决了经济问题,但这同时又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多大心理压力呢?况且研究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谋到满意的高薪职位。诸多先例证明,更高层次的教育只能赋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专业技能,而并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保障。因此,曹龙威这种负债深造,也称得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
笔者认为,曹龙威如能选择先就业来获取经济来源,当经济储备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深造。这对于来自贫困之家的曹龙威来说,该是一种更加明智选择和更为现实的出路。
【作者简介】杨黎明,医学院校毕业,现已弃医从文,从商。独资创办文化艺术公司,业余从事写作二十余年,现已在全国各地800余家报纸杂志等传统刊物,发表文字作品40余万字。现专业从事写作培训。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杨黎明。
为便于作者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开设了简书作者交流群。想加入的作者朋友,请V信我:466351413(备注:申请进入简书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