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校,一直是一个可以为人生成长提供导师学习的地方,学校里总有一些被称为老师的人。但是,学校里那些当老师的人,有些让来到学校里寻找导师的人,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有些让来到学校寻找导师的人,留下了可怕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到了高中学校的时候,来到学校寻找导师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感觉,他可以表面上比较尊重那些自认为是导师的人,心里面已经把这些人列入到陌路人,或敌人的状态之中。所以学校虽然呈现为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地方,但是学校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聚集着人类导师最好的地方。
02.
社会,应该说是一个聚集的人类导师最多的地方。苏联有一个人写文章的人叫高尔基,这个人其他方面说的不一定有什么好,但是他说过,社会是他的大学。也就是说,高尔基认为他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自于社会。一个人到了社会以后,他可能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不断的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的老师。人们为了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要不断的在践行着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人,有些人的行为是表现帮助,有些人的行为是表现为站在对立面给予阻挡,突破之后,从中获得的力量,即导师之力。
03.
互联网还没有来临之前,人们更多的只能从学校或者社会中去学习。学校和社会中有学习的“老”人,书本与图画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互联网带来了时空的跨越,人们寻找导师的机会越来越多,选择的机会不单是从学校的人,书本,图画中寻找哪些是适合于自己的导师,可以跨越的时空距离限制越来越大可能地在网络世界,找到自己的导师,不再是小学初中时那样,那个由不得你喜欢或讨厌的,却又不得已地只能一次次地在他/她的教室里,人的选择性就更多了。
互联网带给人们无边无际的跨越,导师的概念不再是,谁早出生,谁更老就可以成为老师,突破的老师的“老”概念。回到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寻找导师,直到有一天,遇见自己。
20190214斧正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