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孩子提问的时候,会先问一句“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而我们的父母,总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疑问,很少考虑过孩子愿不愿意回答。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培养对孩子的尊重意识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能力不了解,或者不自信。
很多人认为,孩子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将好的理念、知识传授给他。这种观点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孩子本身不具有主观能动性,父母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和能力。因而当一个家庭里产生出一位杰出的人物—-政治家、演员、科学家甚至只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时候,父母就非常积极地出书来讲述自己培养孩子的经历,还一再地在书中申明“我们的孩子非常普通,是我们一手将他带向成功的”,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夸,孩子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
孩子的心灵真的是一张白纸吗?如果是,那最初人类还在茹毛饮血、文明尚未成形的时候,“尊贵”“同情”这些概念是怎样一步一步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
一粒种子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不能发芽抽苗,但是它一旦成熟后,就能够利用空气水分,长成一颗大树。同样,当孩子在母亲体内成长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大脑和器官都在向适应外界环境的方向发展,一旦十月怀胎满期,孩子从母亲体内分娩出来,他其实就具备了学习、思考的物质条件,他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父母给他提供“阳光““空气”和“土壤”,让他按照自己的规律成长起来。有心理学家研究过,儿童在3岁之前掌握的东西,成人需要36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同等比例的知识量,如果不是儿童自身有成长的规律,哪个父母可以一字一句地教给孩子他所要掌握的知识。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只是父母的教育成果,那人的说话时间可能要往后推到10岁甚至更远。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灵的成长过程,智力只是心灵成长中的一个环节,它依附着心灵的成长。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感觉孩子的成长规律,遵照这个规律来为他及时地提供成长的条件,让他自然成长起来,一旦孩子的规律遭到破坏,比如完全只关注知识的积累,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影响,他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健康、就像感情上没有依托的贝多芬那样。因而父母做孩子心灵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