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远离尘嚣
如果宅男这个行业要拜什么祖师爷的话,我觉得康德挺适合的。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只短暂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最远只到过100公里外的地方。他几乎一辈子都蜗居在自己家里,而且终身未娶。
康德的家庭非常清苦,通过自己的努力,直到46岁才获得教授的职位。没人认为这个身材矮小、面貌丑陋的老教授,将会是一举打败两大哲学怪兽、成为一统哲学江山的救世主。
康德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大概在56岁才写完了《纯粹理性批判》,但很多人都看不懂该书。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晦涩难懂,不只是康德,德国哲学家全这德行。要不怎么说德国人缺乏情趣到一定程度了呢。
我们集中精力关心一下,康德如何解决决定论和怀疑论这两个大问题吧。
当年大家都以为地心说正确,可是天文学家根据地心说怎么也计算不出正确的结果。哥白尼大胆地把地心说掉过来,改成日心说,一下子解决了问题。那过去的哲学家呢,都认为我们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世界,但是讨论了半天都没有结果。所以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康德哲学的概念:
- 物自体:指的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 先天认识形式:指的是人类心灵中的特殊的加工机制;
- 表象:指的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
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也就是来自于物自体的知识)都要先经过人力心灵的加工,才能被人类认识。所以他自比哲学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学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经验,心灵产生了经验。
打个比喻,假设每个人终身都必须戴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必须都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蓝色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永远看不到的。
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是表象。
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眼镜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人不一样,因而,戴着眼镜其实不会妨的人类的正常生活,连物理研究的结论都不会影响,反正颜色只是人类自己起的名字而已,戴眼镜者根本没法察觉到自己的异常。
再举个例子,四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我们只能知道的是思维物体投影在三维空间里的“表象”。
用白话说就是,康德认为,这世界(物自体)是人类水远无法真正认识的,人类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真实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这个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那因果律是怎么回事呢?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目体的工具(一共有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而科学家们只能研究我们感觉到的事物。也就是说,科学家只能研究表象世界,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带有因果律的。
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儿呢?我们自己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啊!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物自体是自由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康德让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认识形式的严密保护,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认识形式去控制人的内心意志,所以人仍旧是自由的。也就是说,科学是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完美解决。
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在哲学史上,康德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巨人,是任何后辈哲学家都无法绕过的高峰。今天我们在谈论哲学的时候,无论讨论多么时髦、多么先锋的理论,都无法绕过康德。用叔本华的话说,任何人在读懂康德之前都只是一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