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文旅的兴起,许多旅游景点渐渐把“古城记忆”作为宣传的名片。在这些标榜“乡愁”的古厝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当年用过或者见过的物件,以及曾经吃过的食物。
这些如今只停留在岁月中的东西,时常让人泛起许多回忆。
是“乡愁”,也是对往事和故人的追溯。
我们怀念着曾经尚还健在的已故之人;尚且身强体壮、满头青丝的父母;当年一同玩过、闹过的伙伴;以及无忧无虑的童年快乐时光……
可如今,物似当年物,人非当年人,这些一去不复返的光阴,成为心头的烙印,再见到时,总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早已故去的人再也见不到了;父母也不知何时,早已满头白发,身体亦不复当年硬朗;过去陪伴在身边的好伙伴,如今散尽天涯或是断了联系;而长大后的自己,增加了许多“生活的烦恼”。
于是乎,某些情感幻化成了对美好的渴求与眷念。
几日前跟朋友去了龙海古厝,走进专属闽南人的旧物仓,在那里见到许多曾经见过或用过的物件。记忆的闸门亦随着眼前的事物被打开。
01 厨房用具
在这间闽南人的厨房中,摆放着叫“cai du”的碗柜,里面存放着大大小小的餐具。还记得当年总是够不到碗柜的顶层,可如今再看到,才发现自己的个子早已超过它。
那悬在梁上的竹篮中总是藏着很多甜食和节日时做的糕点。之所以悬挂着,一方面为了防止老鼠偷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家里的小孩。
小时候的我们够不到那么高的地方,为了吃里面的甜食,总是把高椅子拖到竹篮下方,站在椅子上,伸手到竹篮里翻找,凭手感判断到手的食物是什么,再拿出来吃。
等家里大人问起里面东西谁吃了时,我们又若无其事地说不知道。那会总能听到家里大人叫骂“这贪吃鬼又把糕点偷吃了,算好分量要拿来拜拜的,现在又不够了!”
在厨房电器尚未普及的时代,家家户户做饭普遍是是蜂窝煤外加灶台的搭配。蜂窝煤用来做日常的饭菜,而灶台则在过节和做大锅饭的时候使用。
在大人们用大灶煮东西的时候,小孩子常被吩咐着负责看火。这是一件让人十分乐意做的活,一方面因为可以光明正大地玩火,另一方便是可以烤番薯芋头。
我们总会把番薯或芋头扔到火堆里,然后拿着小凳子坐在灶火口前,一边积极地翻动柴火,一边等着美味的烤番薯烤芋头。有时因为火焰太大,地瓜烤太久还会和木炭混在一起,这时就需要拿着铁丝在火堆里翻找。
除了灶台和煤炉,小火炉也是常备的厨具,主要用来煮汤和熬药。以前太奶奶还在世时,那会生活用具已经较为普遍了,可她却仍保留着较为古朴的生活方式。
太奶奶一个人用炭火煮饭烧菜。多年过去了,我对这位别人口中很疼我的太奶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我跟她一块坐在门前的石凳上吃有着烟火味的白粥,配着在腌缸里藏到发黑的萝卜干,太奶奶把那些在碳炉里煮得烂透了的猪肉夹给我吃,
前几年的某个春节,外婆翻出了黑萝卜干。多年没看到黑萝卜干的我,突然想起它的“美味”,于是在那个大鱼大肉之春节期间,我拿着萝卜干炒鸡蛋,配着饭吃了好几顿。
在还没有安水管前,家里的生活用水都是从溪边、池塘或者水井、水泵中装满挑回家,然后蓄在水缸中的。水缸里的水十分冰凉,夏天的时候还会把西瓜等一些水果冰在里面。
腌缸用来腌咸菜、橄榄和萝卜干等东西,荔枝酒、米酒等也会放在里面。
每到xx节,闽南地区的人家都会印糕点。将炒熟的糕点粉放到模具里,把它塞结实了之后,慢慢敲出来的甜食,是配茶的好东西。对于许多节日传统食品,奶奶做的最好吃,妈妈做的差一些,而我则一点也不会做。
后来,很多做糕点的工具都丢了,家里节日拜拜的糕点也从自己做变成买现成的。那种自己印的,大人们总嘱咐小孩这东西太甜不能吃太多的糕点,我也多年没再吃过了。
石磨是各种机器尚未普及之前,闽南人家里做汤圆、碾糖的主要道具。用人或牲畜推着石磨,糖浆或者糯米水便从石磨的小孔中慢慢流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闽南人做汤圆大多直接买糯米粉回来包,而糖更是多年前换成买现成的。
如今想要吃到石磨磨出的汤圆或锅边糊,只能到古城那边,在寻找旧时记忆的物品或味道中才能得以呈现。
02 客厅生活用具
很难想象以前那么大的一家子人,是如何挤在那小小的房间中共同生活的。在古厝小小的客厅中,摆满了各种生活老物件,让人仿佛又回到那个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的岁月里。
以前还没有婴儿推车等设备,当时的闽南人凭借着一双巧手,用竹子轧出来了多功能儿童竹椅和婴儿摇摇床,翻转过来就可以当普通凳子的儿童竹椅和摇摇床是每个有新生宝宝的闽南家庭的必备之物。
这种可以重复利用的物品,总是在亲戚和邻里间传递使用。记得我和我弟婴儿时期用的摇摇床,是我舅舅小时候使用过的。那摇摇床一度藏在外婆家的顶楼,直到后来竹子都开边了才扔掉。
除了婴儿用品,很多闽南家庭里的座椅以及单人床亦都是竹制的,结实又冰凉。那种可拆卸的竹床,是夏天午睡和夜晚在阳台上躺着吹风看星星的必备。
现今脑海中还会浮现出小时候和外婆,在夏天的夜里一起躺在冰冰凉凉的竹子床上,望着满天星星,搜寻天空中一闪一闪的飞机和萤火虫,听她讲她小时候、妈妈和舅舅小时候故事的画面。这些场景永远地停留在了我记忆中的某个角落里。
而手电筒则是在没有路灯的时代夜晚出行必备的物品。小时候跟大人一起出门做客,他们总会一手拿着电筒,一手牵着小小的我们。再长大一点,我们就都争抢着要拿电筒,把开关开了关,关了又开,这边照照,那边瞧瞧。无数次跟着手电筒发出的光束,试图将灯光中照射出来的灰尘都清掉。
手电筒旁的煤油灯,是还没有通电以及通电后停电的时期,都会使用的夜晚照明工具。闽南人又把煤油灯成为“番仔灯。”煤油的味道很冲,后来也很少再闻到,却也成为记忆中熟悉的味道之一。
在古厝中墙角看到的大杆称也让我印象深刻。记得以前外公家就有一支同样靠在角落的大杆秤。杆秤有各种规格,小杆秤用来称日常的物件,大杆秤是用来称重物。许多人家里都会有一把小杆秤,用来称从外面买回来的东西,确保老板不会缺斤少两,也用来称各种需要知道重量的东西。
最大的杆秤但因为太大了,称的物品也很重,常常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称得了东西。
03 卧室用具
这种闽南地区老式卧室的构造,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时的情景。
外公外婆当年睡的床、盖的被子、用的衣柜、桌子……是他们结婚时的嫁妆,全是传统的闽南人家卧室必备的款式。很多物件外公外婆用了很多年,在爷爷离开那一年,才全部拿去丢掉。
缝纫机是许多新婚夫妇的嫁妆必备,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会使用缝纫机裁东西。我家里曾经也有一台缝纫机,还记得妈妈用它缝制过衣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把它卖给村里的裁缝师傅了,而那位裁缝师傅,也是当年村里仅有的裁缝之一。
04 农具
除了各种生活用具,闽南人耕作时用的农具和建造房子需要的工具,也是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物件。
稻桶、板车、锄头、梨、打谷机、扇车……这些在农村里常见的农具,有一部分现在还在使用,有一部分已被淘汰,换上更为先进的机器设备。
因为我爸爸会做木工和装修房子,家里迄今仍有许多的相关用具。在古厝中看到的刨子、锯子、斧头、镰刀、手钻,都是家里熟悉的东西。
以前家里的这些物品,被爸爸收在阁楼上的木箱中,我小时候常常会爬上去打开箱子,把所有东西翻出来看一遍,然后再一件又一件收回去,乐此不疲。而今长大后就很少再碰这些东西了。
05 儿童物件
熟悉的家庭用用具里,有一部分是专属于所有人童年记忆的,那就是早些年的儿童物件。
在那个很少看电视,没有手机,不知外面世界如何的童年时期,孩子们总会想着法子玩耍,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和道具,也让我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童年。
小时候玩过的摇摇鼓,男孩们在玩的游戏机和弹弓,女孩子们的折千纸鹤、跳皮筋、踢毽子、编手绳。课间上相互传阅的小人书,数学课上学到的算盘、自然课的灯泡连接、语文书、军用水壶、录音机,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次的羽毛球、做风车、纸船、纸飞机……种种物品,总让人想起那个无忧无虑,有丰富多彩的童年岁月。
越长大,越会回忆童年。
不知从何时开始,那些曾经听过的歌,看过的剧,追过的星,玩过的游戏,吃过的东西,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成为了怀念的所在。
而闽南的古物里,潜藏着一代闽南人的家文化,以及深深的乡愁情怀。我们对味道、物品的喜爱,是对昔日人与事的追忆,亦是深埋心中的对根的追寻。
回忆固然是好,可也不能忘记向前看。
记得在综艺《拜托了冰箱》中,各位节目嘉宾的冰箱里摆放最多的是家乡的食材,最想吃的食物是脑中最无法忘怀的。而节目中有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厨师,在所有厨师都想方设法帮到场嘉宾找回当年味道的时候,他却总是刻意避开。
直到有一期他才讲到,跟奶奶一起长大的他有着跟嘉宾类似的情感,他长大后经常会怀念奶奶做过的菜,可是他总是习惯性避开当年的味道。因为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执念,毕竟味道做得再像,也不会是当年吃过的那道菜了,更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人做的。
生活亦是如此,我们怀念的,不过是曾经的美好。可是人总要学会成长,学会承受失去,学会勇敢向前看。
我想,珍惜眼前人,勿过分执着于失去的人事物上,这才是旧时物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