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没办法进行管理的,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用了一天多时间读了该书将近一半的内容,还未读完全书,下面只将读过的部分文章的脉络整理如下:
第0章 陷入困境
1.问题来了。下定决心在某天好好学习或工作,但正式开始后,一会打开手机微信聊聊天,看看朋友圈和公众号文章;一会打开手机新闻看看有啥好玩的事;一会喝点水,吃点水果和零食;一会洗洗衣服拖拖地;突然来电话了,或想到该给老家打个电话了,于是balabala。快到中午了,又该做饭了。。。就这样,一上午干干这个,干干那个,各种干扰分心层出不穷,总是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的工作和学习。结果,一天稀里糊涂的过去了,要干的事还没开始干,要读的书也没读完一页。突然发现没时间了!
2.太多人发觉时间不够用,开始着急、慌乱。这时候会发现很多人既勤奋又懒惰,有人宁愿背诵很多篇范文,不愿意自己思考写一篇。作者对这样的学生说的话是:“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3.赶快寻求解决办法吧。于是,到处寻求管理时间、提高效率的各种办法,也使得时间管理类书籍和课程大有市场,结果看了很多此类书籍,听了很多此类课程,最后还是于事无补。最后才发现时间是没法管理的,它只会自顾自地流逝,我们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第1章 终于醒悟过来
1.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用理智脑控制情绪脑,情绪脑是遇到刺激后,大脑做出的不经思索的自动化反应,而理智脑是对这种反应的认知和控制,比如意识到自己很生气或很害怕,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或害怕。尤其是被孩子的无理取闹激怒时,要告诉自己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快于理智脑,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生理因素使然,这样我们就不会再生气了。但不要溺爱)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2.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另一个例子是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里经过长期思考,意识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想到褚橙褚时健,想到吴胜明,出狱后70多岁又创业成功成千万富豪。想想他们,我们没资格说要做事没时间了,我们没资格不努力。
何谓心智: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综合(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的开启,也叫“开窍”、“顿悟”。心智“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可以发展、可以培养、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心智也可能停滞,甚至倒退。
3.作者在20年前花了10元学费学电脑,后来受益无穷的例子,证明技不压身,多学知识总是好的,说不定哪天能用上。
第2章 认清现实
1.每个人都想成功,而且很多人由于时间恐慌,希望欲望马上得到满足,不懂有些阶段无法跨越,所以期望速成,追求速成。但做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速成绝无可能。所以要“戒躁”,摒弃速成观念,看清形势,认清现实,平静接受“资源稀缺”现实。
2.交换才是硬道理,列表分析“我有的”和“我要的”,注意脚踏实地,重在积累。
3.接受完美永不存在,不要追求没必要的完美来浪费太多时间,耽误正事。做事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
4.要知道未知永远存在,养成随时记录问题的习惯、学会反思和复盘。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5.知道摆脱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红皇后效应、勤奋学习、勤奋工作,都采用至少两倍以上的速度才行。积极乐观的心态,锲而不舍的努力,绝不要抱怨,努力成为说那话的人。把别人纠结、抱怨的时间用来学习,提高自己,成长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下来,进步就是巨大的。复利人生,指数增长,注重提高自己的成长率。注意沉没成本,光想不干是空想,不但要敢想,更要敢干。光读书不实践,然并卵,要学以致用。
6.与时间做朋友,正确时间做正确事。正确分析,选对方向很重要。判断所做事情是否正确的核心是:看它是否现实。成功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的完成。现实只能接受,资源分布呈正态分布曲线。平静并理性接受“资源稀缺”现实,记录自己的念头,思考、反省,甄别不现实的念头,及时放弃。每天进步1%,一年后就是37.8。
第3章 正确管理自己
1.估算时间。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估算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为完成任务留足时间余量。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还是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要分辨任务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如果任务是熟悉的,清楚地了解该任务的每个环节,知道应该如何拆解任务。应该怎样分配拆解出来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有多少步骤、每个步骤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哪些步骤需要格外小心……如果任务是陌生的,执行中会遭遇很多“意外”。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目乐观,客观、理性分析,为“意外”留余地。学会记录,做过就要掌握住。要学会复盘(复盘四步骤: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2.及时行动。接受任务后,要马上开始。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的原因:①错过任务所需时间;②恐惧:来自内部的恐惧“怕做不好,做错”和来自外部的恐惧“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事实:真正做好、做对的人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自己是过来人,知其不易,会鼓励别人,即使批评也是提出建设性意见。经常嘲弄、打击别人的人自己不怎么样,是他个人的投射。
如果开始已晚,抱怨、焦虑不解决问题,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认真分析、现在开始、双倍以上速度奔跑。不要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要把什么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如果发现自己焦虑,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丰田5问),找到真正的问题和原因,解决它。思考自己的思考,认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空杯心态、水库式经营、留有余闲。不要将自己和身边人逼进死胡同,事情要一件件做,饭要一口口吃。勤奋学习、踏实做事、勇于承担责任。
3.直面困难。不要怕失败,失败可能是成功之母。只要做了,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成功了最好,失败了可以得到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但如果不做,就根本不可能成功。合理的时间安排: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4.关注步骤。三思而行,做任何事都要考虑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领悟内容,分解任务,越具体越好。为每个小任务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计划,高效完成。学习“项目管理”相关知识。
5.并行串行。思考任务和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串行关系?还是并行关系?“提高效率”指的就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并行串行的应用:
①工作中:能并行的任务就不要串行,比如:将跑腿签字的活放在一起干;门外等待领导审批签字的时,或在财务处等待报销时,可以发信息或打电话解决某些沟通方面的工作;分解任务,明确周期,重要、困难的事情集中精力做,简单、琐碎的事情插空做。
②生活中:能并行的不要串行,比如:先熬粥,接着用洗衣机洗衣服,再洗菜、切菜,再晾衣服,再炒菜或炖菜。粥熬好后,另起一锅炒菜。两锅同时进行,快慢结合。而且做饭时,可以手机听书、听讲座、听音乐等。
③学习中:利用番茄钟,把大任务分解成很多小任务。集中精力学习一段时间,休息几分钟,再学习,再休息。可以两三门作业交替进行,换脑子,学习不累。领到作业任务,分析任务所需时间,制定学习计划(顺序、阶段、时间),实施计划(拒绝干扰)。
多任务操作系统:切分自己的时间。假设有A、B、C三个任务同时进行,后来C任务完成后,又增加了D任务。那么可以这样进行拆分任务,做列表。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第0-3章内容)每个时间片可以是“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
6.感知时间。记录过程,事件、用时。《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好处:结果不好时容易找到缘由,使人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解决问题突破口:寻找趁手工具(Mr Time app)。
7.记录开销。
三组练习:
第一组练习:认真回忆并记录昨天做的事情;认真回忆并记录前天做的事情;认真回忆并记录大前天做的事情。
第二组练习: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星期做的事情;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月做的事情;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季度做的事情;认真回忆并记录过去一年做的事情。
第三组练习: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随时记录自己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的时间。
8.制定预算。每天记录时间开销,每天制定时间预算。每天开始前,列表法。权重:重要、一般、不重要。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这些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先做重要的,不重要的可拖延。
9.计划。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如果目标现实可行,失败的原因就是半途而废;如果目标不可行不现实,坚持到底就是错误的。证明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这时候要分析:那人做到用了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式做到的?我与他的区别在哪里?哪些地方是我无法超越他的?我的相对优势是什么?如何弥补缺陷等等。只有行动后,才能判断目标是否可行,不可行就要及时放弃,止损。
长期计划是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如果自己能力没有达到,就不要强迫自己制定长期计划。可以先从制定一星期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一个季度的计划开始。有些时候没必要计划。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任务很简单或目前没有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如果想改变自己,去做就是,不要怕失败,试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购物时最好拖延,做事时最好马上行动。
10.列表。任务列表、待处理列表、核对列表等。制作一个列表,让自己做事井井有条,不会浪费时间。譬如:去超市前,列购物清单,随时补充清单内容,购物时有的放矢,打√或×。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随身携带。列表没必要整齐,自己看懂即可。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方便第一。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中途更改列表。有新任务,启用新列表,制作下一阶段任务列表,记下来即可。马上再回到当前任务列表,专注到当前工作中。给每一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保证当前任务预期完成。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如果任务可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1.流程。重复性任务:先做一次,总结、整理,搞清流程,进一步实践,优化流程。接电话方法:①确定对方接电话时间(提前备注,或发短信询问);②提前准备好沟通内容,做好检查列表放在手边;③提前把重要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本,可在通话中做必要更新,通话结束后,马上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等将备忘录发给对方;④若对方没接电话,就发信息告知对方详细事由(后面署名),并做好记录,以防遗忘此次沟通任务。
12.预演。在做任务事情之前,都要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算一遍或多遍。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良性循环。准备充分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譬如:同事正高答辩前精心准备好多天,准备了很多专家可能会提问的问题和答案,预演了很多遍,最后成功了。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作者在任何一次演讲的准备阶段,都会花很多时间认真考虑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个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应,然后逐一制定对策。很多人害怕当众演讲的原因是“准备不足,所以害怕”。例子:前苏联克格勃特工的自传中,年科同志成功逃脱特工追杀的故事,是因为他提前演练了很多次,设想了多种逃跑情形和方法。任务动作演练到一定次数,都能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13.验收。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的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验收机制不只是针对最终结果,还要关注过程、步骤,按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验收标准和完成时间)。每一项子任务完成验收后,才执行下一个子任务。譬如:考试,分为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电子游戏设计的即时回报系统,包括经验值、等级、宝物等,不仅有正面回报系统,还有负面回报系统。就是设计精良的验收机制。值得学习。领导者更需要拥有“设计验收机制”的能力。否则,缺乏验收机制,团队的执行力会很低,甚至等于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