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滑梯,一五岁左右女孩正在哭,附近三个同龄男孩,一个在女孩身旁替女孩擦眼泪、安慰她;一个站在两步开外,大声喊着“对不起”;一个坐在女孩对面毫无表情地望着他们。凭直觉,谁是惹哭女孩的肇事者?
大家肯定都觉得是那个说“对不起”的男孩或是那个坐在她旁边安慰她的男孩。
然而,答案却是——坐在她对面那个无声无息望着她的男孩。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不是亲眼所见都不要轻易地判断谁对谁错和谁打哭谁,即使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事实。大人们都趋向于自己的经验判断,然后不假思索地下定义。而孩子们的世界,有时并不是大人们想的那样。
就像女孩哭这个场景一样,说“对不起”和在旁边极力安慰人的孩子很容易被人下定义是肇事者,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安慰人的男孩在家里一直都是超级暖男,情商极高,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所以见女孩哭了,他第一时间关心她;大声说对不起的男孩,什么事都有担当,却担当有些过了头,即使不是他的错,也可以委屈地承受,原因是他爱身边每一个人,渴望与世界万物友好相处,有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肇事的那个男孩,手里拿着把玩具枪,在滑梯空间狭小人又多的情况下根本没法施展他枪的“威力”,不小心碰了女孩,却没有第一时间道歉,女孩委屈哭了,但肇事男孩的心里谁又能说不委屈呢?
所以,一件事如果按照大人正常的逻辑来处理,有可能几个小伙伴都不能继续愉快地玩耍了,反倒是大人不出面干预,他们一会就好了,该玩玩,该闹闹,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反之,孩子们玩耍时出了状况,大人们干预了又会如何?
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小区喷泉广场,一群孩子在骑自行车,一群孩子在玩滑板车,一群孩子在四处追逐着跑,年纪都是三五岁的学龄前孩子,家长们都眼睛不离身地盯着自家的孩子,生怕摔了,磕了,碰了,有个什么闪失,但也不排除有的家长打着看孩子的名义在一旁自顾自地聊天。
事情就是这样,越是人多越容易出现意外,越是怕什么越会发生什么。一个长得稍稍矮一点的小朋友在追逐小伙伴的过程中在台阶处不小心跌倒了,趴在地上哭了很久也没见他的家长过来,他自己似乎意识到自己被妈妈遗忘了,终于挣扎着站了起来,一路哭啼啼地去广场另一头找他的妈妈。
他妈妈正坐在长椅上和人聊得不亦乐乎,见自己的儿子一路哭着回来的,一下子就坐直了身体,抱住孩子第一句话就是“谁给你推倒啦?怎么浑身是土?”孩子本来一肚子憋屈呢,听了妈妈的话,用手一指“在那边”一旁闲聊的妇女也加入进来,“在那边啊?哪个呀,你认识吗?”孩子摇了摇头,家长问:“不认识?那你还记得穿什么衣服吗?”孩子又摇了摇头,家长继续:“那是骑自行车的撞你的还是骑滑板车撞你的?”(注意这个时候用撞而不是用推这个词了)孩子还是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这时家长坐不住了,站起来满世界逡巡“可疑人物”,一旁的妇女也适时地加了一句“应该是骑自行车的,那边的孩子一直在那边玩也没过来,就骑自行车的转圈骑”,这位孩子的家长似乎得到了某种默契地肯定,牵着自己的孩子直奔骑自行车的几个“目标”,终于逮住一个骑车动作不是太利落的孩子,拽着人家孩子问“是你把这个小朋友撞倒的是吧?”骑自行车的孩子虽然有点懵圈,但还是能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的年纪,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说“没有啊,我没撞他”,这位准备为自己儿子伸张正义的妈妈似乎略显失望,又不死心地问了一句“不是你撞的?真的不是你撞的?”骑自行车的孩子大声说“真不是我撞的”这位家长又问这个可怜的孩子“那你看到谁撞了这个小弟弟?”骑自行车的孩子说“没有”,然后骑远了。
通常情况下,看到大人拉着孩子去找自家孩子评理,大概都会认为真的可能是自己家孩子把人家孩子给撞了吧?幸好,一旁的骑自行车孩子的家长目睹了这个小朋友跌倒找妈妈,妈妈拉孩子满世界评理的全程,要不然真的可能弄假成真了。
就在这位满世界招人评理又不知找谁伸张正义的妈妈一筹莫展时,两个刚刚和自家孩子追逐玩耍的孩子出现在了她的视线中,她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拉住他们问,第一句话也是“你俩刚刚看见谁把我儿子撞倒了吗?”两个孩子虽然大了一点,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还是有点懵圈,一个问“他刚被撞了吗?”这位家长说“对,被人撞了,应该是骑自行车的撞的”两个孩子不自觉地看向骑自行车的,说“没看见谁撞他啊?”这位家长看着骑自行车的一群孩子,指着那个骑得有点笨拙的孩子问他们,“你们看没看见那个孩子过来撞到他?”两个大一点的孩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啊”,这位妈妈大概最后一点希望都落空了,很失望地拉着自己儿子说“我们不玩了,回家去吧,就让人欺负”孩子自然是不干的,挣扎着说“不嘛,我还没玩够呢!”这位家长似乎很生气,说“玩什么玩?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说,还玩什么啊?赶紧回家去!”小男孩似乎承受不了这个结果,大声哭起来,嘴里喊着“不嘛,不嘛,我要玩,我要玩……”最后的结果,是这位家长气急败坏地拉着同样气急败坏的儿子回家去了。
本来,孩子可以继续和小伙伴玩耍的,但是妈妈干预了,而且用的还是一种不太恰当的方式,结果……,公道没有主持明白,孩子们也没有办法一起继续玩耍了!
这只是其中一种情况,按照这位妈妈当时的气势,盲目四处找人理论,弄不好也许会碰到同样“我有理我怕谁”类型的家长,后果会如何就不得而知啦。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家长有效的引导真的很关键。以第二个案例为例,如果这位妈妈不以“谁给你推倒啦?怎么浑身是土?”类似这样的开头去询问孩子,结果可能会好些。我们都知道三四岁孩子正处于一个想象力高发期,很容易顺着别人的说法发散思维,且有时描述的和真的一样,让本来就习惯用惯性思维的大人更加难以判断。这也是为什么这位妈妈问孩子是谁推倒他,他也没有第一时间反驳的原因。孩子不是有意的,也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妈妈开口的第一句话,所以,假如你有孩子,你和孩子沟通的第一句话真的很重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但不是每一位妈妈都能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是否正在用自己的惯性思维伤害着自己的宝贝。
网友评论
很多事我们都会以让入为主的主管意识,代替了理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