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睡前是一家人的读书时光,那么清晨就是专属自己的时光。今天早晨我拿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到他写母亲所承受的苦难,写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启示,无一不令我动容,他是我读过的最有生命力的作家。学生时代,读不懂他,读不透他的文字,总觉得有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现在,读出了那文字与人生里百态。
有时候,读书,就是在读人生。书的出现似乎也讲究某种时机。太早了,领悟不到,太晚了,又意兴阑珊。
我真正接触到阅读其实很晚,确切地说,到了大学我才有机会阅读除了教科书以外的书,被父母当作是“杂书”“无用的书”在那之前我是没有机会读到的,所以早期我对书籍的渴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童年的缺失与不被满足。
以至于当人们谈起在小学时就读过红楼梦,中学时读过外国名著,我会产生一种“我浪费了很多年”的焦虑感。也是带着这样的遗憾,我在阅读上面的花费胜过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我以书的价值衡量日常的消费观。
而我的许多快乐也是建立在买书与看书上。有了孩子以后,这份缺憾促使我想要构造一个家庭阅读的环境,我并没有什么宏大的蓝图,只是想多一个一起读书的伙伴,带着他一起去领略阅读之美。
于是亲子共读就是在这样一个契机下开始的,我在网上读了大量关于亲子共读的文章,也买了专题书籍进行学习,最主要的,我开始往家里大量购买童书绘本,而我也鲜有踩雷。有一天,阳爸试着表达“书需要买那么多吗?只要买代表性的几本读不就行了。”对于一位毕业以后再也没有读过书的人,他的意见我是忽略不计的。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有许多个清晨,那个小小的背影坐在一堆书里,专心致志地翻着绘本,他也会拿起一本书反复地让我读,读上几十遍都不会腻。当然,读书并不是他日常的全部,他还对许多事情感兴趣,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爱好日渐广泛,他可能只会在无聊的时候才会想到阅读。
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观察到,白天他几乎不会在意书架上的书,只是到了晚上准备睡觉了,他习惯地要我和他一起读书。没有关系,阅读本来就是一件自由选择的事情。它不应该是一个刻意或是强迫的过程。
有一天,他发出“妈妈,你都好久没有给我买新书了,家里的书我都读厌了”的感叹,我才意识到,好书值得反复读,但及时补充新书也很重要。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阅读兴趣、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大量阅读后,他的阅读品味和审美也在逐步建立。
我很少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打断他,故事是连贯的,阅读的体验也应是完整的、不被打扰的。我自己是非常不喜欢那种功利性阅读,所以我也不会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去询问他“你读懂了吗?”“这本书讲的什么啊?你复述一遍!”“这是什么字?”好像我们花时间读一本书就一定要学到某个知识,要评判书中的大道理并以此为标杆去养成某种习惯或品质。我不想阅读变成一件有负担和迎合的事情。至于那些书中的疑惑,孩子一定会主动问你的,所以到时候只要积极回应便好。
在择书的品味上,孩子也会经常给到出人意料的答案。比如,每次我们去书店,阳宝总是习惯翻阅海底小纵队、米小圈之类的书,这些书或可称之为孩子世界里的畅销书吧,成人通常不视之为好书。如果他喜欢看,那也没有问题,但对于其中又不合家庭价值观的部分我们会一起探讨。或许这类书看上去不够深刻,语言也很通俗,但孩子从中体会到了乐趣,我认为便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人生很多时候,并不是都需要“有用与否”来衡量的。会需要有一部分随心所欲的选择,用一些“无意义”“无用”来抵御现代社会人的那份焦灼感,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得益于亲子共读,我遇见到太多太多精彩的童书;也得益于阅读,我与孩子有了更多可以交流的话题。现在,依旧大字不识几个的阳宝还十分依赖着爸爸妈妈的参与,每天晚上我和阳爸轮着班地为他读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虽然经常读到口干舌燥,阳宝还直呼不过瘾,但一想到很快这个小孩就要自主阅读了,便十分珍惜这段时光。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在构建着自己的阅读地图。它一开始只是一个点,到后来,这个点变成了一条线或者几个点,随着阅读的继续进行,点变成了线,线与线之间可能产生交集,那些看起来零散的点之间也可能形成某种闭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版图”。我很开心在阳宝的阅读版图里留下这段美好的印记,未来伴随着他的成长,阅历的丰富与思考的深入,我想,他会与更多的书籍和书友碰撞出火花。
那个被精致柜台里玩具吸引的小孩,依旧会回到他的阅读世界里,因为他始终会为它留下一席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