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老师在路上# Today is my favorite day
百天读书计划 DAY19
阅读书目《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他在开篇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而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什么是成熟,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熟呢?作者认为拥有了自律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么他(她)也就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通往心灵成熟的道路。人生就是一个闯关游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关后的短暂空隙,可以享受片刻的宁静。就像小时候父亲耕完一垄地,坐在地头上抽根烟。然后,下一关,一直到死。
人生这么苦,如何才能勇敢面对呢?
两个字:自律。
自律,意味着愿意主动积极地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
四个方面:①推迟满足感 ②承担责任 ③尊重事实 ④保持平衡
这四点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因为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是动物和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做不到这四点的,多多少少都是存在心理缺陷的人。也就是说,99%的人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你是不是经常刷手机到深夜?
你是不是总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动手写PPT?
你是不是减肥三年还胖了两斤?
先看自律第一点:①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痛苦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最大的快乐。
延迟满足感不是放弃快乐,而是在为了帮助我们实现长期的目标和快乐。
此刻的牺牲是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
张一鸣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的人生中一半问题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而造成的,延迟满足本质是克服人性的弱点,而克服弱点,是为了更多的自由。”
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不会因眼前的利益而迷失方向,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了斗志。
为啥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刷手机?
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心里想着要去看书,但是看书之前,脑海里又冒出另一个想法,还是先玩会手机吧。
为啥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玩手机,老老实实的去看书会觉得很痛苦。
因为玩手机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感,虽然我们明知道这种快感消失后,会变得更加焦虑,但是我们还是抵抗不住快乐的诱惑。
大家都趋向于享受当下的快乐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
“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他们会先把好葡萄吃完,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其实,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透支未来。
生活中,有人喜欢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放到最后。
这正如吃葡萄一样,先拣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总是消失得那么快,面对剩下酸涩的果实,先前的美好转眼间不知去向,面对必须解决问题也没了勇气和动力。
不仅因为前面的“甜美”让眼前的这堆更加无法下咽,而且再也没有任何诱惑和奖励值得期待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从快乐开始,却以痛苦结束,还会造成无尽的逃避和拖延。
选择先把好葡萄吃完的人只有回忆,而另外一个先吃坏的还有希望。
延迟满足感是一个人活在未来的能力。
延迟满足感是你愿意牺牲当前的利益和享受,换取更大的利益和收获
自律第二点:②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会像山一样横在我们面前。
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这是我的问题,还是让我来解决。”
责任感出现问题,会产生两种心理疾病:一种是神经官能症,一种是人格失调症。
这两种病症表现恰好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加强责任,人格失调患者不愿承担责任。当与外界发生冲突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患者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口头禅是:“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
人格失调症患者的口头禅是:“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神经官能症患者当了父母,会把全家人的过失都揽在自己身上,搞得自己很累。
人格失调症患者当了父母,会把自己的过失转嫁给子女。在孩子德行或学业出现问题时,他们不自我检讨,要么骂老师骂学校,要么就怪是别人家的孩子“带坏”的。他们甚至会向孩子表达:“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妈)离婚了”,“我这辈子一事无成,都是为你牺牲的”,等等。
孩子无法理解这种指责是多么不合理,就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由此会变成神经官能症患者。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自律第三点:③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
对现实了解的越少,思维就越混乱。了解事实越多,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这就像做市调,市调做得越细,定位就定得越准。
在这里,作者引入了“人生地图”的概念。
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靠的是自己用亲身体验绘制出的人生地图。我们手持自绘的人生地图,走完人生旅程。所以,地图的准确性尤为重要,需要不停地修订。
可是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地图的修订。20岁就死了,80岁才埋,一辈子活在狭隘和偏激中。
大多数人也好不到哪儿去,人过中年就自认为人生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毫无瑕疵,对新事物失去了兴趣。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直到生命的终结。这需要不断克服巨大的对未知的恐惧,和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但这也只需要做到“诚实”二字。
诚实可以带我们抵达真理。它让我们敢于接受其它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些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不然,我们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个人幻想中,活在一个单间牢房。
自律第四点:④保持平衡
自律,很艰苦,又需要持久战。所以呢,也别把自己逼得太死,要确定弹性的约束机制,适当灵活对待。
推迟满足感,也别忘了适时奖励自己。
承担责任,也别大包大揽。
尊重事实,必要时也可以有所保留。
还是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为自己创造多一点的快乐,不要做苦行僧。
做到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可以放弃过去的我,获得新生。
“人生是一场冒险。我们一生要经历千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我成长——走出童年朦胧混沌的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诞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后,我们就可以活到更高的层级。
活得像一个正常人,活出爱。
爱——自律的源动力
作者给爱下的定义,是我见过最棒的诠释: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从这个定义来看,大多数的中国人谈恋爱的时候,都是不爱对方的。哪怕是痴情到坠入情网,也不是爱,而仅仅是一种幻觉。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首先,一个人能爱别人,自己必定要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坠入情网的人,模糊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认为只要“我”和“他”合而为一,就能获得幸福。这是一种情感和心灵退化的表现。
其次,付出真爱的人,也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记住,爱的对象,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完整思想和灵魂的人。
爱的重要特征之二: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行动。
你爱你的孩子,就努力工作,挣更多的钱,让他受最好的教育。或者,花更多的时间陪陪他,跟他一起长大。别没挣着钱又整天说自己忙,还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孩子最讨厌这种父母了。
爱的重要特征之三:爱他人,先爱自己。
爱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好,但你自己首先变得更好。要是连自己都不自律,没有持之以恒地去变好,法海你也配说“爱”?
只要你心中有爱,又自律,就是人生赢家。
爱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完善。
爱的最大风险,就是要不断进入未知领域,不断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我,把陈腐的、过时的认知踩在脚下,及时抛弃狭隘的人生观。就算不能天人合一,起码也能干翻人生危机。
韩老师在路上,我一直都在,如果你也想100天读100本书,欢迎随时加入,等你。相信孤勇之后,世界尽在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