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听了这么多,却一点用都没有。
不知道多少人也有此感?只是今天忽然困惑。
现今,是自媒体兴起时期,也是微信公众号遍地开花的时代。
一个个公众号,一篇篇文章。
大多文章形式是故事+道理,或纯道理。
针对对象是压力高中生+迷茫大学生+孤独怀旧群体。
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常会语重心长与年轻人讲道理,用当年事迹劝诫当下年轻人。只是,年轻人常不爱听,因为当年非当下。
曾经,我是一个热爱喝鸡汤的女孩,那些年的心灵鸡汤,看完觉得世界全都充满美好,喝完一碗营养满满的鸡汤,心里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后来,长大为女生,接触到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复杂性后,发现鸡汤充斥着所有美好却唯独忘记教我如何面对和解决存在的不美好。它告诉我世界多么美好人人多么善良,却忽略告诉我现实:现在难过,没关系,生活以后会更难过。
后来,又爱上听道理,在见识到社会日益发展速度之快时,道理说: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听了之后像书中说的放慢速度,却发现现实和书中结局截然相反,跑的快又挺到最后的人一切才来得及。抽泣之中,又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只要努力,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书中告诉我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的一系列大道理。于是拼命努力,结局却是不符合实际的梦想,不自知的努力到达不了想要的明天。
看了那么多讲道理的文章和书籍,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任何实质改变,一点用都没。
为什么?
故事是别人亲身经历,道理是别人感受总结,经验是别人收获分享。其实都是别人的,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
不可能看了个故事,故事里的得失就是你的。
不可能听了些道理,道理你就真的懂了。
不可能懂了些经验,经验你就能应用在生活。
我们阅读的鸡汤和道理,都是别人将思想成果直接展开在我们眼前,因为有所共鸣,导致很少独立思考就全盘吸收。结果,吸收了未经自己思考和质疑的东西,读完虽然觉得脑子醒了,行动上却依旧如故。
原来,鸡汤讲美好,讲道理的书籍变成先讲现实再告诉你要相信美好,殊途同归。
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故事,才会成为思想的一部分,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道理,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这才有用。年轻人,自己去经历去感受,莫只捧着一本通篇道理书籍去认识和了解世界。
常说,读万卷书。但若只阅读鸡汤和道理,这书常会越读思维越混乱。惊觉个人以前喜欢看《活着》《追风筝的人》《白夜行》这一类不讲道理的长篇小说,现今却只看得进公众号一篇篇讲道理的故事,似乎他人分享的思想成果和引发的生活共鸣不用经过自己过滤思考就能作为己用。
只是,慢慢发现,这些讲道理的书,是我被动去吸收他人的成果,没有丝毫质疑和独立思考就接受了。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思想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而一本诗集,一部小说,看似无用,却是我主动去阅读思考,去体会感受,在没有讲任何道理的故事里发现自己。
思索着,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庆幸看到名人所言,解我所惑。
杨绛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却想得太多。
罗曼罗兰: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还有一句,生活的本质是苦,但阅读能让人片刻欢喜。
我想,读书真正意义便是无用。
阅读一本诗集,在诗人描绘的世界中走一回,没有任何道理,没有任何生活共鸣,却能让人流连忘返,欢心一笑。
阅读一部小说,在作者创造的人物里感受芸芸众生,没有任何道理,没有任何生活共鸣,却能打开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的影子。
或许,这些不讲道理的书籍,不能让人立刻得出解决方案,但是却能让人忘却生活的苟且,去感受故事人物,跳出来后得出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
或许,这些不讲道理的书籍,不是熬制好的鸡汤,它只是原生材料,却能在阅读中让读者自己动手做出一道自己的菜,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每个人阅读这类书得出的思考都有所不同。
庆幸,这样思考过后,让我明白,如何对待如今文章道理多如毛的时代?
我还是会捧起经典书籍,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阅读各类书籍而非浅显通篇皆道理书。即使这些书籍不是直白易懂,但我愿意在这过程中一点点阅读,一点点自己去思考其中故事情节而非只看书评,一点点去体会生活情感而非借他人直接告诉我道理。成为一个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和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说出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不是像老人一样一味劝诫为什么。
同样,不代表我会摒弃看讲道理的文章,毕竟老人言总是不错,但明白过后我会学着看这些道理书籍时,先质疑非全认同,先借鉴非全吸收。
而且,行动大于思考,人生哪来那么多大道理?关键是珍惜每一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达成生活的目标。读完书就放下,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毕竟脚踏实地的感觉才是极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