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年底的“黄太吉”刮起的创业风潮开始,不知不觉,创业就在舆论中成了高逼格的代名词。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讲座,邻座的人,或是从斯坦福休学回北京创业的天之骄子,或是拿到A轮融资的土鳖CEO,每个人都对创业有独到的见解,那场景令人印象极为深刻,至今我还保留着那次讲座的合影,时不时拿出来,回味一下这个时代变迁途中,有意思的影像记录。
注:封面为英国设计师Jeremy Saunders的一幅新作,电影《Burning Man》的海报眼看着又有一批年轻人要正式从象牙塔毕业,踏入冒着滚滚浓烟的江湖,对他们来说,短时间内,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必定还会跟"创业“相关(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的大学生创业人数在20万左右,占全国毕业生的3%左右)。
那创业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要嘛打工要嘛创业的随意选项,还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宏大命题?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创业即实现价值,开创事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这里有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创业需要资源,第二、资源能够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能够赚钱,这应该就是对创业最简洁定义。
单就资源的极度不平均分配而言,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所以创业从这个层面上讲,它不应该是一个要嘛打工要嘛创业的随意选项。
1%的美国人拥有美国34%的财富;Netflix一家公司的在线视频服务占据了美国晚上35%以上的网络下行带宽;1726到1800年间发表的全部数学和力学论文中的三分之一,是莱昂哈德·欧拉一个人写的;很多人号称给维基百科和自由软件做过贡献,但大多数页面,大多数代码,是极少数人完成的 — 一半以上维基百科的编辑行为是0.7%的用户(大约五百多人)做的[3];Kinlde用户读书时可以高亮自己喜欢的句子,亚马逊统计,所有图书中前100名被高亮最多的句子中,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占了29句
这里的资源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或者所谓的人脉资源,总之,它在强调一个基本事实,那些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肯定具有”稀缺“的特点。
但很多时候,即便是你有了稀缺,也很难赚到钱,这需要太多细节的运营过程。最近有个很火的新闻,是关于Lady Gaga的创业公司破产的消息,要知道,她可以拥有的稀缺资源,可不算少,2011年刚成立时就吸引了包括谷歌董事长Eric Schmidt、Google Ventures、SV Angel、Menlo Ventures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估值高达4000万美元。这样的”明星公司”何其耀眼,最终还是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运营管理而破产关门。(注:蒂姆.哈德福的著作《卧底经济学》几乎完全围绕着“稀缺”两个字展开,值得一看)
当我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懂得商业运作的个中细节并完成上市敲钟的壮举后,仍然有很大的风险沦落为交易市场的僵尸股。根据券商JonesTradings汇总的数据,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今年6640亿美元的市值增长中,亚马逊、谷歌、苹果、Facebook、Netflix和Gilead Sciences这6家公司贡献的比例超过一半。而亚马逊、谷歌、苹果、Facebook、Gilead和迪士尼的市值增长甚至超过标准普尔今年新增的1990亿美元市值。这就是真实世界的真实状况。
既然它不是我们这样的平凡之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那我们真的连想都别想了吗?当然不是,罗素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如果你想要当英雄的话。
回到创业的本质,也许现在我们并不具备有竞争力的资源,但不代表将来不会。这是一个越来越尊重学识的时代,即便你是一个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从落后的偏远地区来、更无“皇亲国戚”,也很有希望通过持续的行动与努力,获得有竞争力的资源(不要问这样的例子多吗,增长学识必然能带来价值,这是一个事实,并不需要精神偶像的指引),前提是正确的学识。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学会一门技能,一门能够赚钱的技能。在我08年上大学的时候,学好英文去新东方做老师,是在校生再合适不过的选择(而对现在的大学生而言,选择的机会明显更多了)。在大二的时候就自己挣钱买了一台5000多的华硕电脑,那还只是做中学英语助教的收入,而跟我一起做助教,大四的时候做老师的好基友,已经给他爸妈在湖南老家买了房。对于现在的在校生,尤其是在北上广这些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在校期间通过学会一门技能,赚零花钱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前提是这项技能足够好,好于周围大多数人。
至于如何学会一门技能,好到比周围人都好的地步,非常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即便它有正确的部分,那就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更为重要的是,训练如果仅在机械重复的范畴里打转,是不会会“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身边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几乎从来不下课、几乎从来不参加课外活动,却也总是考不好。人跟人的差别,大部分(天才除外)根本不是由智商决定,而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那些印刻在我们大脑里的清晰的概念。
在长时间艰苦卓绝的训练里,一是略带痛苦的刻意练习,二是来自于“教练”的正确反馈,哪里能二者兼备的完美环境呢?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没有比去公司磨练自己更好的“学习环境”了,而它比学校更完美的地方在于,你还能通过收入--这把不错的价值表尺来判断,这项技能究竟别人好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