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年夏天儿子跟随樊阳人文行走,行走在天地之间,穿越了历史长河。一路上,不断探索真实的历史,发现内心的自我。衷心感谢樊阳人文的樊老师,万老师,华丽老师及各位同行者。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请看儿子的每日行走感思与讲坛老师的精彩点评。
8月2日
感思:我们第一个来到的地点是海宝塔寺。一进入海宝塔寺就可以看到天王殿。在它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我们走过天王殿来到后面,看到一些装饰性的dougong。实际上它有“抱厦”,据说能使寺庙看起来更宏伟。但我感觉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我们又登上海宝塔,在樊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到木制结构的塔居然能屹立数千年。这令我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
塔上每隔一层就把圆头改成尖头的模样,还有绿色的顶层,都使这座古老的塔增添一丝生机。
点评:文笔随性洒脱,清新风趣。不拘泥于文史资料,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善于独立思考。遣词造句颇有“新新人类”的风格,能否给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解释一下“dougong”的意思?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3日
感思:对于三号陵,我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塔不建在中轴线上。现在了解到古人认为中间住的是神灵,所以建在左边。在那之后樊老师对我们讲到如果沿着王陵的中轴线朝中原看,会经过许多重要的地点。这令我十分震惊。
导游接着讲这些力士应该是古代女力士,因为当时女性地位十分高。但我认为也有可能是男力士,毕竟无法辨别。
又讲到李元昊为了凸现民族特色,创建了独特的民族服装,发明了独立的民族文字。我不经称赞到:真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在长城边界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不断地互相冲突与容纳。我们可能只在意汉民族游牧民族的影响却可能忽略了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影响。地理与民族心里变化使民族的结合更加坚困藏传佛教的传播到帮助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与容合。在交流时直接受益的是汉民族,牛马质量与产量同时提高。
点评:看到你的追问,我也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总是从自身出发去思考问题,而罔顾其他。就如你所说的:“为什么不去研究游牧民族对我们农耕民族的影响?”我认为这是在你这个年纪的孩子身上少有的“共情”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加油!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4日
感思:作业:在宁夏博物馆里的陶楼体现了当时汉朝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方式。认为死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这让我联想到古埃及人民,不知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西方传来的银壶(从内向外凸,不是中原的风格)体现了当时中国与国外通商,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对于边塞的防护仍然存在。
凤凰形象的改变同样是是与西方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这个改变使凤凰的模样变得更加飘渺?了起来。
点评:得知你昨晚很晚睡觉是在忙于准备今天的发言,让我很感动,尽管你的作业寥寥数笔,但你用其他方式完成了作业,向同学们贡献出了你研究的结果。可能也正是因为你做了充分准备,所以今天在博物馆里,我能感受到你的活动参与度非常高,比我们都先找到“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今天务必要早点睡觉,好好补充体力,后面几天继续努力。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5日
感思:今天我们来到了百塔寺,在那里的,我看见蒙藏所带来的文化的交流与经济的繁荣。
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地位非常高。在房子的瓦当体现了当时佛教十分有地位,僧旅壶也同样体现。这些体现了蒙藏文化交流的昌盛。
在挖掘遗迹的时候发现了只有在皇家的地位十分高的建筑才能用的琉璃瓦。这同样体现了佛教的繁荣。
后来来到一个将军的墓地,人们从那个墓地里挖出举世震惊的“马踏飞燕”。在那狭小的墓地里,纵使它是那么得静谧,但有一种诱人的神秘。
在那狭小的墓地里,纵使它是那么得静谧,但有一种诱人的神秘。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6日
感思:我们今天登上了马蹄寺石窟。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不断惊叹于那时的古人是如何建成的。因为走的路都是单人通道,而且一开始开凿是没有防护的。并且建了那么高。这大概就是信仰吧?
在绿度母坐菩萨下,我扶着身边的木制把手。正当我怀疑她的传说之时。突然间,我好似感受到一股暖流从我手心传来。头痛突然减轻,这可以算是佛的显灵吗?
下午,我们再一次穿过钟鼓楼,来到了卧佛殿门口。看着门边的画,听着老师的讲解,再一次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在了解了相关卧佛的故事之后,不经感概。一个妮姑守了20年的藏书,一个雕塑救了大量饥民的性命。还有这阴德积累的也。。。真心无法理解因果的神奇。
同时我还询问了有关佛经封面颜色的问题。了解到佛经封面颜色的排序并没有特殊意义。大部分是红,黄(皇家专用),蓝。只有追悼才会用青色。
点评:昨天的作业是你这几天以来,最长的一篇作业了,真让人高兴。你一共提到了五个问题:爬石窟的艰难、绿度母像前的所思所想所感、卧佛殿门口珍贵的壁画、保护经书的尼姑、跟讲解员的互动(关于佛经封面颜色)。字里行间透露出你在用心体会,认真思考。“佛祖显灵”这一段让我看得乐不可支——谁说写文章必须假装深沉?你的表达真诚可爱,也是极好的方式。建议把这五个内容再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否将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扩写,一定会是一篇详略得当、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7日
感思:我曾以为长城是雄伟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在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发现长城只是一个民族在强盛时担忧后代而做出的无奈选择?然而长城并没有多大作用(除了收税)根本原因应该是兵力太疏。
当我们一走上城墙,就远远地看见了一片乌云飘来。我立刻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猜测着如果自己是古人,站立在城墙上看着雨滴的落下会想些什么。故乡?亲朋好友?还是在眺望东方?他们的想法我们如今无法得知,但对于那份思念是永远不变得。
嘉峪关之所以够成为一大关隘,是因为它是丝路的扼要,中原的象征(对于在西域的将士),与定西的关键。所以得到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美称。
我们在长城博物馆中穿越几千年的历史,在马家窑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家人离去的悲痛与对大自然的恐惧。古人在惊喜中发现了青蛙的特性并奉其为神,同时也消弭了这种恐惧。为此他们不知创造了多少彩陶,并在历史中留下一笔浓厚的色彩。
点评:昨天的作业,第一段,你和沈俊成都提到了隐约的失望:原本以为长城是民族的骄傲,没想到是懦弱的标志[偷笑]。第二段,你能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真是一大进步。范仲淹也说过类似的话:“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你看,千百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的情感却能跨越时空产生共鸣,好神奇啊!第四段提到了马家窑彩陶,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文章越写越长,为你骄傲!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8日
感思: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看到壁画了。从最初的远古符号,图像开始一直到有艺术与人文之美的绘画。
不论我是远古人还是考古学家,一定会因为墙上的“纹路”而感到疑惑(那么与众不同),并长时间观察并尝试抚摸它。接着在“纹路”一旁画上一个或几个符号来“标明示意”。
在参观完石窟之后,回想着神态各异的雕塑。他们仅仅只是在这里接受着人们的信仰并给人们带来福祉,并从侧面体现当时艺术与时代特点的么?
下午的讲座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物的珍贵与保护的不易,光是墙体的破损就有好几种。
我觉得佛像很神奇。它原本就是一块石头,只不过由原来的平滑变得“凹凸不平”。于是乎,它就被赋予了神奇的意义。
点评:先说昨天的作业(你今天早上发的那篇),我从前两段能看出你对壁画(包括前几天看到的岩画)的好奇,“长时间观察”、“尝试抚摸”这些动作描写都很不错。第三段你开始思考石窟的意义,初步得出两个结论:祈福、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形态。其实还有别的意义,比如考古价值等等。最后一段我很喜欢:“原本不过是光滑的石头,有了凹凸,就被赋予了意义。”——这个书法绝对是哲学的高度呢!倘若你能早点交出今天的作业,就完美啦!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9日
感思:今天又一次接触了长城。现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城墙屹立在小山丘上。它像在诉说着什么,又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再一次猜测古人的想法。在炎炎夏日之下,环顾四周寂寥无人,干涸的平原来打发漫长的时间。惟有身后有一汪清泉。微风拂起,黄色的平原上不时有几团枯草滚动着。
就在这漫长地等待中,戊卫的士兵在长城上不断地更替,直至无人来访,静静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
点评:你的作业迟交了好久啦,减分。第二段描写景色不错,加分。尤其是“寂寥无人”和“滚动的枯草”形成了对比,一静一动,很有画面感,加分,可惜这个细节字数少了一些,减分。最后一段完全是虚构,但却又那么真实,营造出满满的想象空间,这里打满分。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8月10日
感思:我们今天上午去了莫高窟。莫高莫高,它就意味着没有比这还要高的。它们是由信众一个个去化缘,请人开凿的,尽管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它们在信众的保存下大部分十分完好。
下午我们来到了鸣沙山,我怀抱着对月牙泉美好的憧憬一深一浅地走在沙漠中。在去的路上不时有飞机飞过,这让我感受到时代的飞速进步(仅仅两年)。没多久我就看到许树木,旁边就是月牙泉。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回想起以前的感受:在茫茫的沙漠中突然发现在沙丘之间的沙地上竟涌出一汪泉水。
现在绿得不成样子,然而原本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得见沙子),完全没有当初那种震撼的感觉。周围大量的树木的确能保护并防止沙漠的入侵,但这将月牙泉的神秘都破坏殆尽。景区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生态环境与景点景色罕见的冲突到底该如何解决?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 樊阳人文河西走廊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