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冲出"围城"》点评
作者:结子青莲
读完第一遍后,深深地叹息!真不想再读第二遍,不是因为文章写得不好,而是写得太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同。
一个叫芳芳的女子,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了婚姻;后来又如何带着血泪、带着伤痛,从充满暴力的家庭里“突围”。一幕幕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能体现作者观点,有时间上的跨度、有起因、过程和结果的文章,用5000多字来完成实属不易,但这篇文章做到了。
一在主线里交叉着副线。
如在01:介绍“芳芳和刘俊林“时,夹杂着点出刘俊林从小调皮的小恶性。
还结合了作者对刘俊林的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他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母亲还是个家属工,都没什么文化。父母没有精力管教孩子,放养在在外面。”
二在描写里,用了探索的目光。
如02、03、04:芳芳和刘俊林婚后有过短暂的甜蜜,但是也掩藏着种种的不适,两人之间的矛盾从苗头到激化,再到刘俊林释放出压在心底的恶魔,暴力相向是有一定诱因的。
不禁让人深思:刘俊林为什么到了部队,就可以收敛,就可以“脱胎换骨”?
三在具体生动的描写中,让读者得到启示。
05、06、07、08,把“冲出围城”的几种途径基本涵盖了。
开始的父母家人规劝、和解;到报警拨打110、口头警告;再到派出所、单位和街道的进一步参与;最后选择诉讼离婚和妇联维权;还有以暴制暴的“亲人动手”等等。
这些都在告诉人们,“冲出围城”虽然有困难、有阻碍,但路途不少,因此在面对家庭暴力时,要敢于说不,敢于挣脱,敢于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新颁布的《民法典》,对实施家庭暴力情形引发的离婚诉讼做了明确规定。可见家庭暴力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文章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结尾,用芳芳不久又要“进城”,带给人们生活的希望。
02
《娘的电话》点评
作者:愚人_2018
那天在小岛上读到了林老师的帖子,是关于人物描写的,点赞的很多,我当时就想:这么打动人心的描写,会是林老师哪篇文章里的呢?
今早打开远方的山,终于读到了找寻的文章----《娘的电话》。
独在家乡的老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儿孙;而远在他乡的游子,正想念着的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概括文章特点:
一浓郁的情感贯通全篇,文字优美,人物形象立体。
如:第一段“娘是听不见这细浪一阵阵轻涌到岸边,柔柔地拍打在河边杉木桩上的“哗哗”响声。她也不会想象。每次只问我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要么就问我饭吃过了没有。”
人生一途,谁人问你粥可温?只要有娘在,哪怕在远方,哪怕是通过电话,每次都会问饭吃过了没有?一段文字就让质朴的母亲和感受母爱的“我”的形象跃然而出。
如:用母亲记错女儿和弟弟回家的时间,来表现孤单的、对亲情渴望的母亲;更在中间单独用了一句“但娘没错”,表现“我”的“孝之顺”。
如:“娘不识字,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孙女捏着那部老年机教了两天,才学会了手机是怎么开关的,勉勉强强知道了“yes.no”的功能。”到“有天忽然接到娘的电话” ,再到“我的心尖像是被蚂蚁蜇了一口”。
老了已不聪明的娘,到底拨打了多少次,才把电话拨打出来的?只因为她牵挂着孩子。而这牵挂“我”深深体会到了。
二笔力深厚,用词准确,耐人寻味。
如第二段:“我听到她拽移小木椅子地“嘎吱”声,还听到她大声说打通了哇,似乎能感受到她的那双不再聚光的双眼,盯着老娘手机那种很急切的样子。娘声音也大,年后一直都是这样,且一次比一次抬高了嗓门,怕我听不到、听不清一样。”
“拽移”一词的使用,让人就体会到了:母亲年老了,搬不动小木椅子了。
“娘声音也大”,为什么呢?原来老母亲耳背了。
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顺理成章,首尾呼应,简练精彩。
文章都在围绕着主题和人物刻画,保持住神不散。
如:描写娘和爹的两小段,用爹的大度和忧虑衬托娘的脾气和无忧,并通过“她不知道老年手机的开关是留不住人的声音”,与主题“电话”紧密相连。
开篇时:“我在小河边,望着面前雨后清凌凌的水波发愣”;结尾处“这些愁绪,像梅天的细雨,一直淋洇在心头。”
这河水细雨,是流动的光阴,也是我们的人生。
文章读完了,去给爹娘,给牵挂的人,打个电话吧!
告诉他们,你的思念;告诉他们,因为有情的温暖,这人生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