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精心构思的文章,作者通过一个富于禅理的故事,意欲说明杀生与护生、斩业与斩人,以及个人与社会、小家与大家的辩证关系,启发读者思考:人生本苦,该怎样自度和度人?
映照到现实,恕我直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万恶的旧社会。
那个时候,军阀混战,盗匪横行,最可怜的便是底层百姓,因为,他们既是受害者,同时,他们的家人往往因被逼无奈,充当盗匪,又变成了害人者。
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不论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本质上最终都成了受害者。
文章的节奏把握得很好,看似并不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读者即将感觉了无新意之时,妇人一头撞死,叫人如醍醐灌顶般猛醒,高潮顿起。
悟正与悟觉两个角色安排得独具匠心,“正觉”之名也富有深意,既增加了故事情节所需要的矛盾冲突,又象征着现实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
相对于爱憎分明的悟觉,悟正虽然显得比较沉稳,但却过于一味地强调“慈悲”。
实际上,真正的大慈悲,不是简单停留于个体的生与死,而是普度众生,让整个人间变成纯净有序、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
好的故事,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发读者思索与共鸣。
本文以地方古老习俗为背景,围绕“父亲的棺材”,通过对相关故事情节的描述,赞美了父亲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敬仰与怀念。
文章结构比较简洁,总体上按时代顺序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写“我”童年及以前,交代当地的习俗、父亲棺材的来历以及老辈们心中对它的格外重视。下部分写“我”参加工作以后,展现了父亲对待棺材的另一种态度,折射出父亲品德的高尚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两个部分各选取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不同时期父亲对于棺材的不同态度,相互对比,形成反衬效果。
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比较有特点;环境及人物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叙述格调轻松幽默,赋予一个严肃主题以明快的色彩。
两部分的开头均精心设计,悬念自然得体,让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在精彩的叙述中逐步展开,引人入胜。
怀念父亲的文章,风格有很多种,这一篇很值得赞赏。
作者着重在讲故事上下功夫,在议论上故意留白,让读者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自然地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优化建议:文章开头关于习俗的交代,尽管非常精彩,但与全文的结构及规模相比较,略显冗长,可以再作精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