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的原文是: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傅先生的翻译是:
孔子说:一个人不做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很快就来到的烦恼。
先生讲:
我们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
因为你过去你没有远虑嘛,等你用的时候,就发现近忧。
眼前的麻烦来了。
哪一个人不希望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胸有成竹呢?
其实,何止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哇,最常见的就是:钱到用时方很少。为什么?因为你过去你没有远虑嘛。可是问题来了:怎么才能不少呢?
仅仅是远虑就行了吗?当然,远虑之后要努力啊,如果远虑是想用书,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拼命念书,钱也是一样啊,为了将来有足够的钱话,在钱的问题上不卡壳,不犹豫,那你现在就开始拼命赚钱。道理简单讲就是这样。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想到几句话:
第一个,仁者无忧。
现在来解释这个话,就可以理解为:努力行仁的人,他没有烦恼。字面上来理解是这样。其实还应该仔细想想。
仁者也好,不仁者也好,总归还是人呐,作为一个人,没有烦恼只有几种状态:
一个,小孩子,不懂事的小孩子,ta无忧,为什么?Ta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再一个,植物人或是死人,ta也无忧,为什么?Ta也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还一个,处在巅峰状态的人,比如精神病啊,或是高度投入一种忘我状态的人,ta也无忧,为什么?Ta完全沉浸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了,把自己都忘记了、忽略了,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呢?
这样一路想下来:既然活着,想要没有烦恼,恐怕也不需要什么远虑吧,你痴迷一件事,进入一个忘我的状态就好了。烦恼自然没有了。
当然了,这里有个情况必须要区分好,精神病跟忘我的人,在外在的表现来看都容易被混淆了,就好像伪币跟真币放在一起,样子差不多,但是呢,专业的人才能分辨得清楚。要把握住人性向善、真诚由内而发,择善固执,止于至善这个路线,你就只管做,你自己知道我是在行仁,我是个仁者,至于别人说什么那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自己别把自己搞成精神病就好了。
第二个,过犹不及
你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好,钱到用时方很少也好,怎么才是不少?再大的学问家,恐怕ta也不敢说:好啦,我把人世间的书都念完毕了,再也不用念书啦!再有钱的富豪,恐怕ta也不敢说类似的话吧。
所以,你拼命念书,拼命赚钱,学富五车、富甲天下,搞不好弄成恃才傲物或是富贵逼人,那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惹出事端来反而悔之晚矣,想说:莫不如少些更好。
但是,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呢?
这样一路问下去,毫无意义了。
第三个,远虑即是近忧
首先,无忧很难做到,那你现在的忧是因为过去没有远虑,那好了,你为了将来无忧,现在就要远虑,可是,未来还有未来啊,甚至自己生命结束了还会担心子女啊,这个远虑遥遥无期呀。这样一来的话,变成是每天都在忧虑。那不是很悲惨的事吗?
说来说去,思来想去,你拿出一段时间,认真考虑一个问题,就是问问自己:
我这一生呐,这辈子,究竟想要什么?
想清楚,想明白。想不清就暂时放下,有空再想,直到搞清楚为止。当然了,也许一辈子也搞不清楚,那就麻烦啦,一辈子也没想清楚那就变成是脚踩西瓜皮啦,滑到哪里是哪里了。稀里糊涂一辈子就过去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四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要找到人生的正路,去走吧,坚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好了。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什么?你远虑了,认真远虑了,做个决定,选择自己的路,就去走。还忧什么?更无所谓近忧或是远忧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选的路,遇到的忧就变成是挑战了,你志在行仁,一路走下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哪里还有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