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文章】纸上谈吃|花椒饼
【文章作者】虬田
【文章来源】伯乐推文
两年前,我在训练营开始学习写作时,经常为了写什么内容而发愁;那时的老师报大人就提醒: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方面入手。
什么是我所熟悉的?低头一想,似乎有很多的,就譬如每天一出门,抬头就看见的天。而想到天的那一刻,脑海里跳出了一句话:民以食为天。
“食”与我们可太熟了!不是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写这方面应该不难吧?
于是,写了几篇有关“食”的文章,完成后,却总觉文章苍白、单薄、不好看,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模样。那几篇短文就都成了凑数之作。
读虬田老师的《纸上谈吃|花椒饼》后,如醍醐灌顶,猛然清醒:那些看着熟悉、心里也无比熟悉的食物,要落在纸上,让读者从最初的陌生到阅读后的熟知,并非易事。
来看此文,开篇是:“吃完沙县“花椒饼”会发现,饼里没有一粒花椒,只有意犹未尽。”
简短的一段文字,没有赘余。先交代了“花椒饼”的出处是沙县;又说明了“花椒饼”里没有一粒花椒,借此还形成一个疑问,吸引着读者去一探究竟;此段末尾的“意犹未尽”更道出了对“花椒饼”味道的回味。
所谓: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仅就这一段,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了。
且不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单看文章里,作者为描写“花椒饼”,所掌控和运用的材料,就足以让人叹服。
如:“没有花椒而敢叫“花椒饼”,事出蹊跷必有因。其因系从制作方法延及沙县方言而来的。方法同新疆馕的制作类似……”
如:“但沙县人对“烤”里头有细致的分层理解……方言“火照”和“花椒”发音相谐,得明山秀水滋养的沙县人性情婉约烂漫,对这个美食也不肯那么直白,故称之为“花椒”……
上两大段,作者揭秘了“花椒饼”的来历;但同时,作者又加入了新疆馕,来与“花椒饼”作对比;更对“烘”、“培”、“照”等加工方式做区分,得出“沙县人性情婉约烂漫”的结论。
如:“美食和方言一样,一县一乡各不同,甚至一村一风味……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制作的饼……”
如:“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种小饼称之为“光饼”,代代相传,终成福建特产……
接着的这两段,作者又加入了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制作的“光饼”,是告诉读者:普普通通的“花椒饼”,其本质和“光饼”一样,都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之后在文章里,作者介绍了“花椒饼”的原滋原味,物美价廉,它还有提升空间,及洋快餐 “汉堡”等。
也详细说明了“我”与“花椒饼”的交集,其中又加入了“油饼和芋头粿……”
为了让读者牢牢记住“花椒饼”,作者使用了多少材料!
有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中国南北的、还有洋食品“汉堡”“三明治”……
这样制作出的《纸上谈吃|花椒饼》,味道之齐全,能不味美丰盛、让读者留恋和垂涎吗?
喜欢虬田老师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在他的文章里,常带有颂扬民族英雄的色彩,本文里,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如此,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性。
由此读者也可以想到:那些制作出流传久远的花椒饼、新疆馕、光饼、油饼、芋头粿、笋片,甚至酸菜……的普通大众,不也是作者要歌颂的英雄吗?
去阅读原文吧,相信你的点评会更加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