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天的辛苦工作后,你回到家,想一个人休息一会。这时候你5岁的儿子也回来了,一天没见你,他亲昵地扑到你身上,想让你陪他玩。你勉强应付,陪他玩了5分钟,想把孩子支走,自己休息一会。可儿子并不买账,依旧不依不饶地让你继续陪他玩。你心里积聚的烦躁的情绪似乎要顷刻而出,于是不耐烦地对他说:“你怎么那么多事,去别的地方玩去。”真的是孩子事多吗?你如此烦躁,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存在其他的问题诱因?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到底是谁有问题。
什么时候才会产生问题?即我们自身的需求没办法得到满足的时候。
父亲工作一天回到家,他的需求是安静地休息。而儿子一直要求父亲陪他玩的行为导致父亲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父亲的需求和现实之间出现了冲突,父亲要想办法化解这个冲突,他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说,父母拥有问题,即孩子的行为(不可接纳的部分)干扰到父母的权利,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当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磨叽;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父母需要家里保持干净整齐,孩子却把玩具放的到处都是。
这个时候,父母开始感到自己内心不接纳的感觉,并且开始产生烦恼、挫折和怨恨,这是最好的线索,表明父母拥有问题了。孩子的行为实际或者潜在地威胁了父母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换句话说,孩子的行为以某种具体或直接的方式对父母造成影响:妈妈不希望地板会弄脏等。父母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紧张、敏感、不安,不喜欢孩子的行为,或者开始监控孩子的行为。
这时候,拥有问题的人是父母,面对孩子的这些不可接纳的行为,父母应该要用某种方式来帮助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孩子。而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摆在家庭的首位,却不考虑自己的需求。
很多父母难以理解“问题归属”概念,可能他们过于习惯用“问题孩子”这个词进行思考,从而把问题锁定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你可能很想知道,既然孩子不可接纳的行为干扰到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是父母拥有了问题,那什么时候是孩子拥有问题?
有一天,孩子哭丧着脸回来跟你说朵朵不愿意把玩具借给他,或者他发现作业太难了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来了。
孩子拥有问题,即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感觉到了挫折,或遇到了麻烦。
这个时候,需要帮助的人是孩子。
如果我们对问题的归属有了认识,也就明白了各自的责任。父母的问题父母负责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负责解决,这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父母落入一个陷阱:为本属于孩子的事情去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不去承担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而一味要求孩子,控制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问题买单。
问题归属原则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中,在同事、夫妻、家人等所有人际关系中,如果对问题归属有明确的认识,大家相对自觉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那么对另一方的攻击、要求、推卸、指责等负面影响会减少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