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的老师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果在课堂上碰到睡觉的同学,如果是男生八成是前一天完了通宵游戏,如果是女生,一定是追剧一夜。为什么这些升入大学的学生会如此放肆,究其原因,是早在中学时代就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好好学吧,再苦再累就这几年,考上大学就好了。”
“考上大学就好了”有几个意思?反正孩子的理解就是:考上大学就不用再学习了,高考结束意味着结束,大学是学习的终点站。所以中学时代在家长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拼尽全力跑到终点,接下来开始放松,越放松越不想再动,而且这些脱离了监管的孩子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开始自由奔腾,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而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以前需要偷偷摸摸做的事终于可以光明正大了。比如之前想看手机要等到爸妈睡着之后还要顾及半夜来访,更要顾及考不上大学失去了放肆的机会,因为,在大学里事半个社会人,父母不在身边耳提面命,没有升学压力,没有早晚自习,没有完不成作业罚站,更没有因为迟到或缺课请家长一说,大学里的老师好像只负责上课,大多不会瞪着眼敲着桌子或揪起耳朵大声呵斥:“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睡睡睡,将来别人上大学,你上街扫垃圾”......人家已经上了大学了,不管好坏,目的达到了,大学真是是享乐的人间天堂,高中那炼狱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现象在二本及以下的学校最为明显,这类学生在高中多数是被被多少双眼睛照射着的不主动学习者,一旦脱离监管,便不着东西,肆意妄为。有人说:这是现在教育制度的问题,学校追求升学率,老师压榨学生,高考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家长不得不刻苦孩子,尤其是人口大省的孩子,不拼命学没办法,高考的指挥棒不变,这个现象就不可能改变,这话好像有道理。但想想这话有问题,为什么211、985的学生几乎没有游戏通宵、追韩剧现象,晚上停火通明的图书馆,同一个宿舍拼的不是游戏通关、不是多看一集、不是谁的男朋友更帅更有钱,而是谁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什么?考研准备什么专业?英语、计算机过了几级?兼职赚了多少钱?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出来的孩子出来之后有如此大的差别,一类认为是学习的终点、快乐的天堂;一类认为是新的起点,知识的沃土。我们的孩子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真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不能辨认正与反,是与否,一颗涣散的心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出了问题,除了埋怨就是自暴自弃。我们的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教给孩子扣第一粒纽扣的人给予的呵护与期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一颗除了学习能包容一切的心,而孩子最需要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尊重却不愿施舍。
其实也是不是他们不舍得给,而是他们没有。就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高情商,其实无非是善良、宽容、给予的总称,没有这些,如何做到高情商?好的父母,需要终身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