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现在每次在深圳见到士多,我都忍不住有些意外,忍不住会拿起手机把它拍下来。
这样的店到底还能开几年呢?也许下一次路过它就已经不在了吧。
偶然和朋友聊起,现在很多小孩都完全不会方言了,于是昨天货校长忍不住问了大家这个问题,
【用你的方言,杂货铺这样的小店怎么讲?】
▼
“士多老细好亲民,次次来买嘢都会同老板倾下计,放松下。”
—— 广州的老陈说。
“士多”,杂货铺,英文“Store”的译音。士多在香港很普遍,很快这个称呼就传到广州,深圳,整个广东地区。
那些麦当劳和必胜客还是“奢侈品”的时候,闲暇时候,大家自然地就是招呼着“嘿,去坐坐士多吧”。
在士多门前,喝喝茶,吃上几粒鱼皮花生,聊聊家常,谈天说地。每一家士多都有一个爱吹水的老板和一只傲气的猫。
▼
“以前天天都得去弄堂口的烟纸店 (yi zi di) 拷酱油的。”
——上海的张阿姨。
烟纸店,可不是只买烟和草纸,作为上海特有的、对弄堂杂货小铺的称呼,他出售很多日常生活必须的小东西,如缝纫用品类的针、线、纽扣、绒线针、竹尺、划粉(在衣料上画衣服图样用)等;而更受欢迎的,则有可供零拷的雪花膏和酱油。
还记得怎么打酱油吗,抱着一只空瓶、叭嗒叭嗒走到烟纸店。
店员先在瓶口放一只漏斗,再用一枝长柄连着的小小吊桶,将酱油一吊一吊地灌进去。
下图为董家渡区域的上海烟纸店,林老伯说:
“那时候紧俏商品,啤酒,天热时,分配的。就是排队买啤酒,还有这时叫扇牌肥皂,扇牌肥皂比较紧俏。买扇牌肥皂到时候要排队,讲给他们听几点开始排队。”
小小的烟纸店里,又藏着多少人记忆的味道呢?
感情是最无法割舍的东西,北京来了家只卖国货的商场,而上海的新天地,最近竟然又开起了这样一家“煙纸店”。
▼
“随便进一个柑仔店,一定能看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照片,以及“礼义廉耻”四个大字。”
——福建的张小妹。
“柑仔”其实就是是竹编的盖子,从前杂货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堆“柑仔盖”,于是大家索性就叫“柑仔店”了。
早期社交场所缺乏,柑仔店就是大家茶余饭后的最佳传播站。几乎所有信息、生活用品都可以在「柑仔店」里找的到。
现在便利商店,虽然应有尽有,24小时开放,可惜从前那股浓浓的人情味也消失不见了。
▼
“走嘛,去小卖部。”
——兰州的姑娘说,她们不管去商城还是杂货铺,一律统称小卖部。
“我们那杂货铺叫门市部。合肥。”
——钟老师说的,乍一听我还以为是个公司的部门
“潮汕,铺仔。”
——通通说,其实就是“铺子”的意思。
“去隔壁买烟,去门口买烟,去巷子里买烟。”
——扶摇直上说,湖南的家乡里,老爸那一辈总是用地方就代替了店铺。
说法总是有很多种,感情却很是相同。
现在的便利店是一心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但还有很多陪我们成长,承载许多记忆的昏黄暗淡的杂货铺,有谁愿意去点亮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