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比起冲动的语言,文字也许可以更理智的处理好亲情关系。60后和80后的大部分人,都特别擅长写作,或者说是喜欢用文字来表达。60后用书信表达问候,而80后则用上课“传纸条”书写青春。而我青春的大部分记忆,都离不开文字和书写,回想起来,少年时的良好的写作能力,确实给我在亲情处理上帮了大忙。
88年的我,在亲情关系的处理和表达上,比80后开放,却没90后放得开。上高中那一年,手机还没有普及,正赶上我的青春期,叛逆和纠结的我与妈妈的“交流”,就是从一封手写的“信”开始的。
高二下半学期,分了文理科,我因为失恋心情波动很大,影响了当时的学习成绩。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变化都极其敏感,我妈妈也不例外。家长会后,因为住校关系,妈妈并没有和我马上交流,而是在我的课桌里留下了一封信。她整整齐齐的书写了很多对我的鼓励,以及对我的支持,只字未提成绩下降的事情。都是些朴实的语句,没有大道理,也没有什么励志的故事。
这封信很好的打破了交流的沉默,也让我不再逃避和妈妈的沟通,把自己的压力和动力都化成文字,写下来,一遍一遍修改,确认没有表达错自己的想法后,每周回家的时候交给妈妈。虽然书信交流没有很频繁,但是很好的通过文字整理思路和表达情绪,的确要感谢自己不差的写作能力。
大学毕业,我选择出国读研。但是出国后的学习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顺利。这时候,微信已经比书信更有效率也更加实际,虽然电子书写代替了手写,但不变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妈妈发来的鼓励的文字内容,细致入微的叮嘱,生活常识的普及,情感学习的关心,“啰嗦”却又温暖。比起视频和电话,我更喜欢用文字去回复,一条一条罗列清楚我的生活,一点一点说明我的进步,慢慢的去描述我在国外的学习。
有人说,“写作”很难,但是用爱表达,就会变得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