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业的人看同一个词,看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当哲学家参与进来以后,你会发现有些词变得非常的陌生。
费曼就非常讨厌这样,他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哲学家对另一个哲学家说“你根本不懂我说话的意思!”,而另一个哲学家说“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什么是知道?”
你看,两个哲学家在“你”,“我”,“知道”三个词的定义没形成共识之前,根本就无法讨论是不是“懂”的问题。
现代科学的这棵大树上,很多论文为什么动不动就几十页,而且还特别的难以看懂?其实也是为了很多词语的定义需要非常的严谨,很多容易产生歧义,需要去证明的,必须加进去。
当然,在我们生活中肯定是没有这么严谨的沟通的,否则上帝的巴别塔就不用造了,人类自己就灭绝了。
但是,你还是会发现很多诡辩的逻辑,理解的错位,定义的混乱,都是因为对“词”的不同理解。
诡辩的逻辑不用说,比如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里面两个“人”就不一样。但是你一下子还分不出来。
在比如说广告里的买房子送老婆,送字的理解也不一样。
还有前几天看到的一个小岳岳的段子,“老板,豆腐怎么卖?”“两块一块!”“一块两块?”“两块!一块!”“那不是五毛一块么?”
一个词有内涵和外延之分。比如“产品”这个概念,“内涵”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那“外延”就是所有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苹果生产的手机,卫龙做的辣条,妈妈做的饭等。
那商品呢?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产品”,这个内涵,比“产品”更丰富了吧,但是外延就减少了,辣条和苹果可以交易,但是妈妈做的饭就排除出去了。
两个人对于一个词理解的错位,就会导致沟通的问题,所以为什么说三观不合的人不太容易沟通?因为不同三观,不同层次的人,接触同一个词,他们潜意识带入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
同样一个词“投资”,问大妈可能回答黄金,问白领可能回答余额宝,问大咖可能回答私募,问巴菲特他会说价值企业,问索罗斯他会说量化基金。
所以定义的准确,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
比如说资本这个词,我们第一个冒出来的定义,当然就是钱了。
但是100块算么?我现在给你1000万明天还给我,今晚你算有1000万资本了么?一个傻子拿着1000万算资本么?
所以资本是钱,这个定义理解是新手的理解,对于高手来说,达到一定量级,拥有一定时间,背后有使用智慧的钱,才算资本。
再比如另外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智商。
其实这个词才是大众理解最多元的词之一,每个人理解的智商都不一样。
从比较科学的定义来说,智商是一个区分工具,把全世界所有人的逻辑推理、短期记忆、常识理解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区间区分。
你处于90,我处于120,并不是说我比你高30,而是你在90那个区间,我在120这个区间而已。
就像一个班级70亿人,我用一份特定的试卷进行一次摸底,然后分个类,前多少名放在140以上区间,多少名放在130-140区间,,,如此继续。
但是在生活中,每个人总是会有进行不同的理解。
比如最强大脑里记忆力强,就说这个人智商好高。再比如一个人总是能够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说这个人智商好高。再比如一个人数学天赋好高心算能力好,在比如说一个人在某个专业头头是道。
其实,这些都是单一维度的考核,也许是记忆力,也许是逻辑能力,也许是专业熟悉度带来的快速决策模式,也许是数学天赋。
而真正意义上那种我们想象中的智商高,是一整套复杂维度的考核,是一整套符合这个复杂社会生存的多维度考核。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商高不是聪明,而是面对这个复杂世界里,有一整套成型的思考与决策模式。
那么,所谓的情商高,就是能让自己的情绪布套影响到这套模式的运作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