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从哲学上讲是一元论者,在方法论上,力求行动实践。他认为知行是一体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没有无知之行,也没有无行之知,简单的把知和行隔裂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王阳明首先是一个实践家,学习王阳明心学,不能冥思空想,坐而论道,而要躬行实践,以行求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辨是非(智慧),是人人具有、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继承有所有前人的智慧,储存在潜意识里面,我们只不过是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把它唤醒,进入意识层面。
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从王阳明的生平中会有深刻体认。王阳明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之后,不但对儒家经典娴熟于心,也对儒释道等教派的长短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对他打通各门理论屏障、摒弃各流派之间的偏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他后来通过“龙场悟道”、“赣南剿匪”、“平叛朱宸濠”、“整顿思田”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在深入洞悉人性的同时,将圣学之道与现实人生、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儒家经典真正成为解决现实问题、关照人生的指南,而不是空乏无力的学术观点和派别之见。在这点上说,王阳明不是一个坐而论道者,而是社会实践家。
依照上述观点,作为教育者,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养分,王阳明一定主张赏识、激励、表扬式教育,每一个教育者所做的工作就是唤醒孩子本性自足的良知,激发其向上向善的本性,帮助其树立远大志向。以致的行动,让孩子知善知恶,改恶从善,努力达到圣贤的境界。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首先要知行合一,心正意诚,光明坦荡,对每一个孩子的知行情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并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善意对待每一个孩子,起心动念之间,不能有恶意,合乎天理人伦,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生智慧感受老师善恶知行,对每一点进步欣赏表扬,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会得到张扬,一些不好的习惯慢慢改过。相反,简单的指责,长此以往,孩子自信受挫,忽视发展潜质,反倒会害了孩子。
儒学及王阳明心学所提出的学不仅仅是读书活动,重点是实践,学的至要是立志成为圣人,是在人格上的完善和塑造,是在宇宙本源上的追寻和探求。人的德性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塑造和不断完善的,读书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实践活动,比如说在学校一定要丰富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求的真知,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完善人格,提高道德境界,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中的对抗、合作、拼搏、规则、礼让等等,都是孩子发现本性,发挥智慧,激发潜力,增强体质,强大内心的必要实践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