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人际关系弱爆了,常常做聊天终结者,或是苦哈哈,所以决心改变下……
用两本书研究一翻,一本是社会心理学的《亲密关系》、一本是沟通分析的经典《今日TA》。这两本组合非常好哎,《亲密关系》负责从科学理论建构,《今日TA》负责创造隐喻,介绍工具。
理论篇
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有几个。
1/个人特质
- 依恋类型。两个纬度,在关系中容易与人亲密吗?在关系中容易恐惧吗?这样构成了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型、恐惧型,4种典型。
- 人格。主要是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指标,高的人容易敏感,情绪多,
- 自我评价。 主要是自尊指标,低自尊与人相处比较尴尬。
- 信念系统。主要是喜欢积极归因,还是消极归因(你就是啥都不好),关系信念(是宿命论还是成长论?),以上两点可以看做僵固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的分别。
- 动机(是自我决定,还是被动推动?)
2/ 普遍人性
- 生存: 人喜欢空间相近的,漂亮的,相似的,有钱的。
- 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第一印象偏见),认知偏差(自我服务偏差,观察者效应(以为自己心里想的别人知道),过度自信,验证性偏差),自我觉知(喜欢被夸,但是不能过于离谱)
3/ 理性能力
特质没有好坏,只有适应与否,现代社会你要生存,要取得社会认可需要改造一下特质。可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只是职业教育,却只能顺着本性和环境影响,塑造自己的交往套路。
要改变,就必须在大脑里装交际的理论、工具,就像装了鲁大师,并不能代替360一样。
4/社会环境
不同的地位要求,不同的文化,社会的规范不一样,要求你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
工具篇
把上面的理论用起来很蒙啊,这么多,要命了。还好TA理论用几个简单的隐喻做了一锅菜。
所谓人生如戏,我们在不同的关系中扮演不同角色,寻找人际关系的奖励和安慰。
角色
可以分为 儿童,成人,父母。
- 儿童
有正面适应型:我叫他好学生。一般依恋是安全型,情绪中性,自尊一般,被动动机。
负面适应型: 我叫他鼻涕虫。一般是迷恋型,情绪高,自尊低,被动动机。
自由型:我叫他孩子王。一般是安全型、情绪中性、高自尊、自我决定、成长性思维。
- 父母
正面管教型: 严爸严妈。安全型、情绪性低、高自尊、自我决定、成长性思维。
负面管教型,施虐狂。恐惧型依恋,情绪高,低自尊,非自我决定,僵固性思维。
正面教导型。慈爸慈妈,安全型,情绪性高,高自尊,自我决定,成长性思维。
负面教导型,苦哈哈。迷恋型依恋,情绪高,低自尊,非自我决定,僵固性思维。
- 成人
工作状态,普适模式
剧本
根据不同角色,我们演绎出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如果我总是扮演负面角色,结果或是梅姨,或是林黛玉,这……,你要导演说不,我要换角色。(导演就是自己哎)
心理地位
根据不同角色,你会获得不同地位,总体来说有这么几种。
我不好---你好,苦情戏。
我不好---你也不好,冲突戏。
我好----你不好,施虐戏。
我好----你好,爱情戏。
要想关系和谐,爱情甜蜜,两个人要调整角色,调整成什么样的,看这么多剧应该知道呀?
应用篇
1、沟通
只有同一种角色,沟通才能一直持续,为什么有的人聊天就把天聊死了,因为不看剧本,角色串了。
比如大家都在斗图,本来是儿童模式,你直接一本正经的来一句,切换到成人模式,不是怪蜀黍吗?
比如,陌生人聊天,本来都是成人模式,你开口就滔滔不绝,各种大词甩一堆,或者言谈中认识这个同学,那个大佬,变成了教导的父母,怎么聊?
2、工作和家庭
比如办公室性骚扰(好吧,不是我),老板扮演父母角色,你如果扮演乖宝宝就惨了,而且他会形成刻板印象,一直骚扰你。
所以,你可以换角色,或是换成孩子王,父母也没辙,或是用父母对父母,成人对成人,暗示他,"兄弟不要幼稚了"把他从自己编造的剧本里拉出来。
3、应对冲突
冲突中双方都进入严父严母或者苦哈哈中,如果一方能转换儿童角色或者成人角色,冲突停止。
换角色工具
1、罢演
当你正要进入苦哈哈模式时,你可以说"嘿,哥么,我要罢演,我可是导演!给我安排这么个角儿吗?"
2、换角色
记住导演是你,你可以换成儿童,换成人。
3、找安慰
人际关系是为了奖赏,当你在一个角色中苦情太多,你要脱离,但是脱离有代价的,那你就要找其他替代关系来获得奖赏,大词叫社会支持。
总结
1/ 这两本书还是要好好看看的,我只写了冰山一角,偏见居多。
2/ 今后看剧,一定要带着攻略看,分析下各个角色,看看他们用什么技巧来转换角色,原来都是知识呀。
3/ 新补充几本书《发展心理学关键概念》、《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宗教与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