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电影《13骇人游戏》,讲述了一个善良单纯,但也有点软弱的年轻人,面对工作不顺、分手、养家的经济压力时,刚好有了只要完成通关的十三个任务就能获得一亿元奖金的机会。男主人公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单纯只是为了多赚点钱来补贴家用,到最后什么都能舍弃,自尊、善良、道德...都被突破,直到最后,做出一些残忍嗜血而且背离初衷的选择。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在感情关系里关于讨好型人格与心里界限的话题。第一次意识到讨好型人格给自己带来麻烦是刚参加工作。单位中年人居多,好不容易来俩年轻人。于是那些平时做起来劳神费力的跟办公软件有关的文字工作(其实主要是文字排版、表格汇总)就都扔给了我们。即使不想做,但是同来的家伙都接了,如果你不做,就显得“太不懂事”。就这样做了许多分外工作,自己本职的工作反而常常要加班来做。意识到问题后也就慢慢地去改,但讨好型人格似乎是根深蒂固的,总时不时的发现轻度症状。
一、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的应用步骤:一开始只提出一个小要求,等到对方答应,再提出一个有关联,但是难度或门槛更高的要求,那么后续这个“更困难的要求”被对方接受的机会就会提升,亦即让对方更可能顺从你提出的后续(变态)要求。
二、为什么你无法拒绝别人越来越过分的要求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比如,如果我以前是个热心帮助同事的人,现在我就更难拒绝同事的求助。否则就会打破我在他人心目中“乐于助人”的形象。同时,我以前都付出了时间、精力才换来的好形象,如果因为这次拒绝他人就是去岂不是“太亏了”(沉没成本、损失厌恶)。在这样的心理下只会答应、付出更多,沉没成本更大,厌恶损失的心理更重。
三、最可怕的是对“自我”的退让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或者说对他人的顺从)归咎于他人,一切都是别人不知道感恩,才得寸进尺。但是人际关系里面的问题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从自身的角度来深挖,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自我”的让步,让对方有机可趁,甚至于长此以往,局面难以扭转。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害怕被对方讨厌、不被对方认同、失去对方的喜爱。
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原则、换位思考。
1、建立原则
因为讨好型人格而答应他人的事情,总会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这也正是反思自己的一个机会,以后此类事情就可以提前准备不再轻易应允他人。什么情况下、什么事情可以有条件的答应都会提前有准备,不至于不知如何应对。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的别人就会知道你的底线。
2、换位思考
同样的事情,如果是另外一个人来要求你,拜託你,你会是一样的反应及标准吗?一样比照办理?还是能够冷静的退几步思考,会觉得“我如果答应,岂不就是个傻子!”
简言之,你会受到关系角色的影响及束缚。为了想成为或维持一个形象,在关系里获得对方的喜爱或者认同,所以改变了自己的心理界限,去迎合、退让。然而在面对关系相对疏远的任何一个人时,反而能够保持冷静及理性,充分并彻底思考自己真正的意愿及现实条件。
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尤其我们还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无法彻底摆脱所有的人际关系的舒服超然独立的存在。但是在与人互动中,能够准确把握好相对舒适的心理界限,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