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历史会去向何方?

历史会去向何方?

作者: 苏耀勇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21:18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pixabay.com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却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我却更认同马克吐温的话:“历史不会重复,但却重复着相同的韵脚。”(Mark Twain: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历史是一门未来学,我们要面对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何帆是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得到App开了《何帆大局观》《何帆的读书俱乐部》《何帆报告》等课程。2018年何帆在山东省安丘市孟家旺村的两棵千年银杏树前立下宏愿:要在后来30年,每年写一本书,记录中国的变化。让我们每个读者在当下,知道到何帆在每一年中通过采访、调研所看到的中国乃至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如何和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己的命运如何被影响,自己又该如何做出抉择。这是交付给未来的历史,也是交付给现在的未来。《变量》是何帆这30本书中的第一本。
    《变量》提到了什么?
    这本书提到了5个变量,这5个变量是(中美)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城市化)自下而上、重建社群。下面就其中两个进行简单叙述。
    这5个变量中,最触动我的是“重建社群”。何帆在这章讲了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苟村一组的一个学校

    ——范家小学

    范家小学有多简陋呢?学校只有两栋楼,最常见的黑漆金粉铁栅栏门很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存在。学校一共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12名老师。上课的时候,最多的一个班只有6-7人,少的只有3-4人。因为地方偏僻贫穷,人员流失严重,村里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小孩,稍微有点能力的家庭都将孩子转移到其他学校了。这里大多数孩子家里都有让人伤心的故事。有个男孩,妈妈17岁生下他,然后就跑了,爸爸每天打游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有个女孩,妈妈精神病,瘫倒在床,爸爸离家出走,女孩和爷爷奶奶过日子,还要照顾生病的妈妈和做家务。
    正是因为这个学校已经差的不能再差了,来到这里的张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展开教育。学生越来越少,师生比例越来越高,老师和学生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关系,每个孩子都认识所有的老师,老师也都认识每个学生,学生可以冲到老师怀里,老师也可以摸摸孩子的脸蛋。不能按照学科配备老师,于是每个老师都身兼数科,必须想方设法设计综合性课程,还不得不结合乡村的现有资源开展实践学习,比如参观水电站和采摘草药,比如在课堂上教孩子煮一道菜,然后就吃了这份菜。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但都没有想到要上大学,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在这里并没有市场。
    范家小学办学目标是: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对孩子的要求是写好字,爱读书,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有体育和艺术爱好,最后才是课业要求。无意之中,他们的教学方法竟然和被各国效仿的芬兰式项目教学非常像。小班制,师生关系融洽,没有功利目标等等。
    类似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的模式是现在的主流,每个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规划、进行培养,目标就是上大学。这是过去工业社会为了培养流水线工人而造就的模式,甚至可以说目前中国现在工业化的繁荣也离不开这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大量工程师。可是,这样的教学还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呢?未来最成功的人是应该是终身学习者,跟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太大的关系。衡水模式更关注考试成绩,而不是孩子的素质教育,而健康、快乐的性格需要从早培养。范家小学孩子虽然大多来自残破的家庭,但范家小学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在这个社群中,他们是何帆见过的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德雷谢维奇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也对美国当下的教育提出批评,更加赞赏小型人文学院博雅教育。那范家小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会不会也成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呢?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前校长康健老师说:“未来10年、20年,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在农村,是小规模学校。”
    另外一个变量就是

    ——自下而上城市化进程

    中国这30年的城市化过程,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建设过程。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城,从拆除梁思成为之痛哭的城墙,到摊大饼一样的环城路,无不如此。据说目前北京正在建设7环路,继续摊大饼。自上而下的建设充分体现的是规划者、建设者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比如中国早年间的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城市就大概率要面对衰败了。
    何帆在广东找到了一个例外的城市——东莞。东莞有33个镇,每个镇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很多当年的“逃港者”返回东莞,开始在村里办厂,然后将逐渐壮大的工厂搬到镇里。所以有人说,东莞市里没有镇里有钱,镇里没有村里有钱。也因此,东莞人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区。
    有一个外地人在规划局上班,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想要在市里推进。开会的时候一个镇长走过来看了看,骂骂咧咧地就走了。规划局做过的十几个规划,基本上都没有按方案实行,作为外地人的局长也没有多少办法。
    没有规划的东莞33个镇各有各的特色,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长安的五金模具。按照何帆的说法,没有中心的东莞更能够连接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目前东莞小学生数量增长率在全国最高,这数据说明了东莞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作为毗邻深圳的城市,东莞各个镇也组合成了更加紧密和高效的产业链,正是这产业链,将东莞和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
    最初城市的形成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因为贸易和集市,英文中的城镇“town”的原意就是“围子”,用于盛大集会。还有一种就是在教堂和军营旁边形成的城市,很多因此有些城市名字带有“堡”(burg),比如爱丁堡(Edinburgh)和匹斯堡(Pittsburgh)[1]。
    现代城市更多的是基于资源共享,经济分工协作,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和分工复杂度前所未有。如果自上而下的规划契合了需求和机遇,就会发展得很好,否则就会遭遇到类似资源枯竭性城市的困境。
    何帆将城市本身比喻成演化中的生命体,单一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就像单细胞生物。东莞这种没有中心城区,各个街镇各自按照自己路径发展的城市就像多细胞生物,从进化论讲,多细胞生物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更能适应复杂的未来。
    从经济学角度看,基于分工会带来巨大效益,城市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独依靠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计划,即便是未来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城市,也要给足人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否则,在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之下,人会变成机器的奴隶。

    结束语

    何帆提到的这些变量未来会不会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得而知。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警醒,时刻根据新的信息和情况调整自己的判断,就像2020年突兀而来的新冠疫情,谁知道它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深刻的变化呢?

    注[1]:何帆的读书俱乐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会去向何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ab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