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司马迁的意思大概是说,汉朝经过了孝文帝的广施大德、怀柔政策之后,天下百姓怀恩而安, 到孝景皇帝时候,已经没有异姓诸侯王困扰的忧虑了。然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同姓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羽翼逐渐丰满,朝廷也许看到了大一统的安全风险已经在释放,隐患逐渐在加剧。
每日一读,《史记》之孝景本纪。削藩是必由手段了,但是应该怎么做呢?这里面应该是有大学问的。我们去看看司马迁在正文里面是怎么描述的吧?
孝景皇帝,一开始应该是听从了晁错的主张,急功近利,想通过剥夺各地诸侯王的封地,来削弱他们的势力。利益受到了侵犯,刘姓七个诸侯王不约而同的起兵造反了,孝景皇帝还是错过了形势啊。仓促之间只好舍車保帅,把主意提出者晁错给杀了,希望能平诸侯王的怨气。
但是,七个诸侯王还是不肯罢兵,继续西进危及天子社禝安危。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皇帝只能派兵剿杀,然后在封地上重新再立各诸侯的后代为新王。这一出的政治风波才能慢慢平息下来,不过各诸侯王的实力并没有真正削弱,风险犹在。
每日一读,《史记》之孝景本纪。“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的百姓是幸福的,特别是边关的百姓,战争少,对匈奴的外交政策也是和亲相处,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暂时又平息了。在位16年的孝景皇帝,基本上没什么大的战争,专心国内民生建设,修陵、造桥和建宫殿。朝内管理权力更替、人员调整也没有任何动荡,不过在这段时期多次出现了地震和冰雹等天灾,天文现象也显示不是吉利之象。
时刻顾及修身养德的孝景皇帝,每次启用大批刑徒修建陵墓、造桥和宫殿时候,在秋天都会赦免干苦力的刑徒,以求恩泽于百姓,积阴德于子孙。虽然孝景皇帝一生注重积德养生,但是在他的后期,汉朝还是连续发生了旱灾和瘟疫并且出现了罕见的日食、月食和冬雷阵阵等奇怪天文气候现象。
每日一读,《史记》之孝景本纪。按照迷信说吧,不是有大灾就是有大难了。果不其然,孝景皇帝在正月二十七驾崩,汉朝的灾难。不过这个仁慈的皇帝还是相当有人性的,每次有喜庆的事他都会大赫天下,赐予百姓爵位一级,类似今天全民调薪吧。
即使他去世时候还遗诏书,赐予诸侯王以下至百姓中作为父亲后嗣的每个人爵位一级,天下百姓每户一百钱。最让众宫女兴奋的是,放她们回到自己家中,免除赋役,不再参加任何杂徭;碰上一个好皇帝,还能修来自由身,福气吧,孝景皇帝的做法应该是前无古人了。
也许是他个人仁德兼爱,又或者是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天灾太多,百姓太苦,皇帝自责了,希望这一点点恩泽百姓之举,能够切切实实为大汉朝积点阴德吧。
每日一读,《史记》之孝景本纪。孝景皇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办法,把各诸侯王的势力给削弱下来。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到他儿子孝武皇帝身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局部分化,逐个击破,大量起用年轻人和没有背景的人,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然后又用这些新贵,去打击那些诸侯王以及朝中实权人物。出现了矛盾之后,朝庭又把这个新人重新消灭再平衡,按下葫芦浮起瓢,让矛盾不断地加剧动荡。这些诸侯王和实权人物,最终都疲于奔命,再也没有能量和实力来与汉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了。
从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来看,文帝和景帝都是相当看重仁义之君,这种性格上基因是不可能做到削弱各诸侯王的实力的。唯有汉武帝这种,杀伐果断,嘴上仁义,手上血腥之徒,才能真正把这种诸侯国的实力给削弱掉,确保国家的安定。虽然手段够狠辣,但是站在大一统的前提下,这也是一种谋略。也只是在这一点上,司马迁还是仰慕汉武帝的…
每日一读,《史记》之孝景本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