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远门,我最喜欢的就是坐火车了......
2014年的一个秋天,坐火车南下到广州,对面坐着一个大爷,一路上他一言不发,但是他嘴角上扬,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我感到好奇,就和他攀谈了起来。
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来送孩子来读书,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给家里人争光了。我突然肃然起敬,没想到大爷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孩子。一直以为,寒门再难出贵子,所有的学霸都是家庭条件很好的。

当我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大爷突然精神了起来,把身子坐的更直一些,而且清一清嗓子和我说起了他的教育经历。
他觉得,学习很简单,主要是态度,要以慢为进,对不懂的地方进行刻意的练习,这样才能突破自己的极限。他总是喜欢让孩子回去给他讲题,讲在学校学过的知识,有讲不明白的,第二天就去学校问老师,直到给自己讲明白为止,就是这样,孩子的成绩逐步上升,最后考上了清华。
我知道,大爷所用的就是临界知识中以慢为进和以教为学的方法,虽然大爷并不知道这么高大上的词,但他的实践能力却让我们惊叹。
在成甲《好好学习》一书中,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临界知识,以及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读完这本书人,让我们可以轻松掌握临界知识,深刻理解底层通用的一些规律!

一、你一直处于“低水平勤奋陷阱”?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纠正几个词,数据,信息,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成甲老师更新了一篇关于构建底层思维的方法。文章发布了,没有人看,这就是数据,假如你只是看到了,那就属于信息,有的人不仅看了,而且还付出行动改变了自己的方法和方向,这就是知识。
很多人都喜欢知识干货,无休止的参加各类培训班,更喜欢作收藏家,把各种所谓的“知识”收藏起来,但是从来没有打开认真学习,并且为之改变过。很多时候,一些知识非常有用,甚至20%的知识可以解决80%的问题。而这20%的知识就是临界知识。
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什么?
我们都喜欢说,心态决定命运,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很多人阅读速度非常快,立志要一天读一本书,不管多忙、多累,他们都会完成每天的小目标,虽然读完了一本书,但是没记住书的细节部分,就是简单的复述都做不到,这样看书不仅没有效果,还耽误了时间。临界知识并不是大量的知识量,而是一些有用,能够改变现状的一些知识体系,想要学好它,就需要学会创建底层思维,学会底层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当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他多半是处于红灯心态,他不会接受任何人的建议,甚至会把观点和人品捆绑起来。而绿灯思维就是,在遇到别人不同观点时,我们会去思考,抽取有价值的部分为我所用。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道德经》有言,少则多,多则惑。这个观点和以慢为快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存储太多没用的内容,比如我们参加过多的培训,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转变为实践,或者这些知识并没有让我们改变。这过多的内容就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很大,就像书中所说:你道理懂了很多,却一直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些真知识,就像读书一样,我们愿意停下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不懂的定义和概念,而简单的或者泛例我们可以一带而过。我们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这也是临界知识要求的基本底层心态。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大多数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直觉判断,而这样就无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当遇到一个我们从来没遇到过的问题,我们突然不知道如何下手,更无法判断事情发展态势。
所以,很多人虽然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却成不了自己领域的专家,工作了几年,突然发现自己学不到什么,能力增长遇到了瓶颈。这种现象就是把问题孤立,缺乏底层规律思维来思考问题,无法打通底层思维的任督二脉,所以,这样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在我们第一次学习英语音标的时候,我们感觉很费劲,我们尝试用汉字标注,也尝试过录音,但是当我们掌握了音标的发音规律之后,学习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我们发现了音标的底层规律,从而能力突飞猛进。这样的底层规律可以用到其他领域,放到其他领域同样适用。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俗话说:三省吾身,如果没有每天的反思,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的。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
每天我们都被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如果总是去学习新知识,而不反思底层事物的规律,我们最后会走入学习的误区,每天拼命学习着新知识,却不懂得变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来产生新的知识,学过的知识是否都用了起来,这才是学习,也是反思的关键。
2、以教为学
开篇中我们提到的大爷就深谙此术,他用这样的方法去激励孩子独立思考学好知识,每天给自己讲,一直到让自己听懂为止,如果孩子都没学好,必然不能给他讲明白,这种以教为学的方法,大爷虽然不是独创,但却是用的最好的。
3、刻意练习
很多人还在被一万个小时定律缠绕着。如果是那样,很多人就会做太多无用功。在学习中,我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如果事情不能追到源头上,我们很容易产生疑惑。
一万小时定律产生于小提琴领域,很显然,他的定律并不适合所有领域,如果你也追到了根源上,我们就不会盲目去练习一万个小时,而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去练习,而且要大量的练习,知道把出错,不熟练的部分全部掌握熟练,这样才能突破进步,否则,重复,毫无目的的练习只是在做无用功!

此文到这里就差不多要结束了,很多人虽然明白了什么是临界知识,也懂得了什么底层思维,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临界知识,而成甲老师《好好学习》这部书中也详细了介绍了寻找临界知识的四个方法,留下一点点的小问题,希望你可以带着问题认真的读一下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再一次提到了刻意练习,很多人对此仍然有误解,所谓的刻意练习,绝对不是重复机械的做着同一类型的事,而恰恰相反,刻意练习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