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眼下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公布了文理科各批次的分数线,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和录取工作。
从录取率看,2020-2022年的录取率低则85%,高则92%,也就是“十有八九”或“十拿九稳”了。2023年的录取率估计和前三年相比也是大差不差。
但是,社会公众的认知里,也包括许多家长和考生,录取率无论多高或多低,总是分三六九等的。于是,在过去的张榜或现在查分的那一刹那,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似乎分数高就进入了保险箱,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而一旦在一本线乃至二本线以下,甚至是名落孙山,就觉得天崩地裂,免不了怨天尤人、眉头紧锁。
得高分而非喜不自禁,得低分安之若素,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不久前,就看见有朋友发帖子,讲了一个“失败的儿子”父亲的心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孩子,我要告诉你,考场很小,世界很大。
考试是个点,人生是条线。没有人因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生。
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重点的软卧,普通的硬卧,专科硬座,民办的站票,车到站,都下车找活,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在乎你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孩子,哪有什么一考定终生?
考试小天地,人生大考场。
你十二年学习的收获,岂是一张试卷?努力了、拼搏了,剩下的就是听命,因为流水线上的阅卷是你无法把握的。人生除了拼搏,还有运气。
请相信,如果不能尽如人意,一定是上天另有安排。
不管你考好考坏,爸妈都等你回家吃饭......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需要有世事洞明的观察力、面对挫折的极大容忍力、出于爱的对子女的包容力,也包含了几分朴素的辩证法。
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高考之前的十二年学业(复读例外)只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漫长学业的初始阶段,在后期很可能还有五倍于十二年的继续教育。有的人止步于一个高起点而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很可能就是“泯然众人矣”;有的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很可能就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实现了“弯道超车”。
练习过中长跑竞技比赛抑或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大多数人在前面的奔跑中并非如离弦之箭,而是刻意跟随大部队,不超前,也不落后。真正的超越,往往是在迈向终点前的最后时刻。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单以学历之高低、就读之学校、学位之性质而论,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中只是众多影响因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个人的机运、情商、意志品质、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努力程度以及选择等相关。纵然是名校毕业的全日制学生,哪怕读到硕士乃至博士,也可能一事无成;相反,原先的起点乏善可陈,但后天的努力与各种机缘巧合的综合作用下,很可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当然,学历也重要,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勤奋、聪颖、识见、思维、视野以及基于此的“圈子”,反映了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特别是年轻时的努力程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达到当时的普遍水准,也就取得了向上提升的门槛。比如,上世纪50、60年代的小学水平,70年代的初中水平、80、90年代的高中水平,本世纪00年代的专科水平、10年代以来的本科水平,甚至有向硕士研究生转化的可能,就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学历“基准线”,在之下,可能很难取得良好机会;在其上,也只是或然状态。
就现在而言,如果要获得本科学历,不算什么难事。一方面,职业本科相对于普通本科,招生比例大幅度扩张;另一方面,走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继续教育路径获得本科文凭的大门也是敞开的。到了本科层次,就相当于达到了在社会上纵横捭阖的“基准线”,在后期能不能获得发展,能不能向上提升,就主要不是取决于学历了(当然,特定单位或机构例外),而是取决于那些我称之为“附加值”的因素,如表达与沟通能力,工作责任心、使命感与责任感,意志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等等。
从这个意义看,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取得高分或进入好学校而垂头丧气,更不必如丧考妣。需要知道,高考是18岁年轻人的第一场洗礼而已,对于刚刚成年或尚未成年的年轻人来说,即使成绩不佳,也可能是各种“意外”叠加造成的一个副产品,需要戒慎恐惧但也不必耿耿于怀。比如说,按照一般规律,当进入30岁之后,在社会各个领域,能够挑大梁的总体上是男性居多,但现在(主要是最近十多年)高考成绩不佳者中恰恰是男孩子居多,之所以如此,就与男孩子心智发育相对较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游戏对男孩子吸引力更大等因素有关。人迟早会成熟的,早晚而已,一旦男孩子幡然醒悟,奋发图强,就完全可能改天换地。因此,即使高考不尽人意,家长还是要一如既往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关心与关爱,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辅以必要的疏导和鼓励,说不定后面就是惊喜连连。
我在6月18日见过一个十几年前海南省的高考状元,最后上了北大,她现在30多岁了,按照世俗的眼光看,职业发展不能算太好,这就印证了我前面说的。换言之,考进名校,不一定就是金光大道;成绩差强人意,也并非羊肠小道。
既然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的失意完全可以用无数个弯道的追赶寻求最终的超越。
图1 图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