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
智襄子和韩、魏的军队围住了晋阳城,以水淹城。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个夹板的高度了。灶沉在水里,都长蛙了,但晋阳城的百姓没有造反的意思。智伯瑶看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右边陪乘。智伯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呀。”魏桓子用胳膊肘捅韩康子,韩康子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背,两个人心里想,汾水也可以淹安邑城,绛水也可以淹平阳城呀。
絺疵对智伯瑶说:“韩、魏两家一定会造反。”智伯瑶问:“你怎么知道呢?”絺疵说:“根据观察人和事知道的。现在率领韩、魏的军队攻打赵,等赵灭亡了,灾难一定会降临到韩、魏呀。约定打败赵后将赵的土地三家分了。现在晋阳城城墙淹得只留下上面的三个夹板的高度了,粮食吃完了,以人肉和马肉维持生活,破城指日可待。而魏、韩两家并没有很高兴的样子,相反有担忧的意思,不是想造反,又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瑶将絺疵的话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了。两人说:“这是奸臣想为赵家说情,使主人您怀疑我们两家,而松懈于攻打赵家呀。不然的话,我们两家怎么不想着早点分到赵家的土地,而会想着去做不可能完成的造反的事情呢?”两人离开后,絺疵进来对智伯瑶说:“你怎么把我的话告诉了他们两个人呢?”智伯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絺疵说:“他们两个人观察我很仔细,走路又很快,所以我知道你将我说的话告诉了他们两个人呢。”智伯瑶不悔改。絺疵请求出使齐国,以躲避祸害。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偷偷出城见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没有嘴唇了,牙齿也会觉得寒冷。今天智伯瑶率领韩、魏来攻打赵家。等赵家灭亡了,其次就是你们了。”两人说:“我们心里都明白,但担心事情没做就泄露了,灾难就会降临。”张孟谈说:“计划出自两位主子的口,进了我的耳朵,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就和张孟谈约定了起事的日期。
赵襄子夜间派人杀死了守堤的官吏,决堤用水淹智伯瑶的军队。智伯瑶的军队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家的军队从侧翼,赵襄子的军队从前面进攻,打败智伯瑶的军队。杀死了智伯瑶,灭了智家。唯独之前智果一脉改姓了辅,保留了下来。
【注释】
1 城不浸者三版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城不浸者三版: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个夹板的高度了。
2 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御:驾车。
骖乘:同“参乘”,在车右边陪乘。
3 康子履桓子之跗
跗,音fū,脚背。《医宗金鉴》:“跗者,足背也。”
跗骨:音fūgǔ,指与跖骨相关的一块骨或软骨。
4 絺疵(fn)
音chī cī,春秋时晋国人,善谋。
5 视臣端而趋疾
端:仔细。
趋:快走。
6 智伯不悛
悛 :音quān,悔改。
怙(hù)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7 唇亡齿寒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感悟】
智伯瑶与魏桓子和韩康子视察水淹晋阳的情形时,不能醒悟到魏桓子和韩康子的异心,说了不该说的话。等到絺疵提醒他韩、魏必反,还把絺疵的话说给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听,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直到赵家的军队水淹智伯瑶,终于丢掉了姓名而灭族。在如狼似虎的春秋战国年代,智伯瑶一步步地滑向了深渊,将一副好牌打得稀乱。空有智果、智国、絺疵等贤臣辅助而不听劝,那种刚愎自用的德行终于毁了所有的一切,成了《资治通鉴》中的第一个悲剧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