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刚拿起手头这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学哲学有什么用?
方便在茶余饭后吹牛逼,或者在别人面前装深沉?毕竟,几个哲学名词如果从口中讲出来,确实能唬一下人。
学哲学本来就是一项深沉次的活动,如果仅仅为了上面的原因,就过于肤浅了。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第欧根尼,这些哲学大拿们费尽一生追求的东西可不是为了收获崇拜者狂热的眼神!
哲学,为的是有更好的人生!
书上的答案是:人生哲学致力于帮我们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是最有价值的?第二,需要为此做些什么?
也就是说,哲学的终极命题就是追求人生最终的“宁静”。有了属于自己的哲学目标,并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不管成功与否,都有淡定心态去面对,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恶意的时候,仍然能够泰然处之,我想这就应该是拥有了真正的人生哲学。
幸福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不幸福?
原因有很多种,但其中之一就是对现有的生活不满足。这是人类的本能,或许也是因为这种不满足才会让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会有成为这个星球统治者的今天。
但这种本能却让我们感觉不幸福,因为在我们努力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惯常地失去对渴望事物的兴趣。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满足的感觉,反而是有些乏味,并且作为对这种乏味的反应,我们会继而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
我们就像围着磨盘的毛驴,一直往前,却怎么也走不出不幸福的怪圈。
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沙恩·弗雷德里克和乔治·洛温斯坦称之为“享乐适应”。
这种“享乐适应”是中止我们享受世界的负能量。我们会把生活和我们已拥有的东西看得习以为常,从而感受不到欣喜。
斯多葛主义者认为,幸福的关键就是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那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技巧给自己创造一种对于已经拥有的事物的欲望。
换而言之,想象下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已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那势必就会更加珍视眼前。
塞涅卡说:“我们应该这样生活,仿佛此时此刻就是我们的最后时刻。”
因此,如果我们把今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把和家人的平常聚餐当成最后一次,甚至把手中的玻璃杯当成摔碎前的最后一次使用,我们就会感受到拥有时的幸福和满足。
当然,对于这种消极想象并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沉浸在失去的恐惧中,这样不会让我们幸福,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焦虑。
对于这样的消极想象,我们只是阶段性地做这件事,从我们对生活的享受中抽身出来,去考虑所有这些,也就是我们所享受的东西,如何有可能从我们这里被拿走。
同时,这样的想象也并不是就满足于现状,我理解的是,只有在自己拥有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幸福,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面对未知的未来,因为就算失败也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预演了无数遍。
作者说:过去,我们可能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而现在,我们却敏锐于世界的美丽!
活在当下,感受当下,或许这就是感受幸福的秘诀。
网图侵删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才能收获内心宁静
一直以来,哲学追求的境界都是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这也是我对哲学勾起些许兴趣的原因所在。
但这个世界的纷扰,却总是会打破这份宁静,让我们的内心充满着躁动和不安。
不断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就是我们一直得不到内心宁静的根源。那我们究竟追求的幸福究竟是来自于外部还是发自于内心呢?就如前文所言,不断追求外部的实现来让自己获得满足就如夸父追日,永远在追求的道路上狂奔。
而幸福和安宁的感受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和大脑,所以说要获得幸福,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确切地说就是改变我们欲望的方式!
根据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控制的两分法”,我们的欲望分两种,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否由我们决定的或者是否由我们完全控制的。
但这种控制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按照本书作者威廉·B·欧文的观点还存在着一种我们能控制一些又不能完全龙之的事物。
我们没办法控制日升日落,也没办法控制亲人好友的离开。我们能努力学习以增加考试获得好成绩的概率,却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所以,面对生活,我们并不是要去担心那些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东西,就像杞人忧天一样,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也不是因为自己无力改变而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完全能够掌控的事情上,这才是有意义的。
比如为自己设定下一步努力的目标,这是我们能控制的,虽然我们不能控制最终目标的实现,但是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接近目标。
这就是古人教我们的:尽人事,听天命!
做到这样的程度,即使最终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内心也能获得宁静。
我们可以把关注的地方从结果到过程,只要过程没有遗憾了,结果给我们的打击或许就没有那么大了。
原来,中国古代的智慧在某个程度和斯多葛学派还是相通的。
网图侵删
真正的宿命论:放下过去和现在
刚才提到了听天命,感觉总有种神秘的宿命主义的论调在里面。
是的,斯多葛派的观点就有宿命论的影子。但这种宿命论并不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通过玄之又玄的命理计算提前确定。
而是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李白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昨日的无法挽留和今日的乱我心绪成为了诗仙的情绪负担,这个“昨日”和“今日”就是斯多葛派的宿命!
爱比克泰德对于欲望控制的“两分法”中,包括了那些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还有过去已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发生的。过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当下发生的事,下一秒便成过去,自然也无法更改。
已定的事实就是宿命!
马可·奥勒留说:一个优秀的人应该迎接命运的织布机为他织出的所有经历。
与其如祥林嫂一样生活在痛苦的回忆里,为何不拥抱和享受当下呢?我们认可并欣然接受命运已经赋予我们的一切,这样一个人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假想“过去或许会不是那样”。
关于未来,如果上天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提前告知,而未来的一切也终究会成为过去,那为何不努力让未来拥有更好的宿命?谁说我们的人生就非得是如此这般的宿命呢?
斯多葛主义者并不是漠然地坐在那里,顺从地等待着未来无论怎样的发落;相反,他们日日努力劳作,以求能够影响未来事情的结果。
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以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
网图侵删
结语:
那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学哲学,究竟有什么用?
合上书之后,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学哲学就是找回内心的那份宁静,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出口。
周国平说:哲学家富有阐释人类生存意义的使命。
而作为读者,就是要从中获取这份生存的意义,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观感决定了这一生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