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以后,发现这个世界太精彩,都快忘记了归属,
大学不再是之前的读书至上,我所讨厌的按头式教育和填鸭式学习终于一去不复返,
然而很多时候我也会发现自己书还是读少了,
做的事情会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PPT制作,新媒体运营,作为萌新,这些都需要学习。
后来发现写作是一项再重要不过的技能了,日常浏览公众号爆文,知乎万赞推文,不想只会一句“卧槽,流弊”。
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再去找自己需要看的书籍,我觉得蛮好的,至少是一种主动接受知识的行为。
我还在学习进步,也多了一些思考。
为什么别人可以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有些新颖的思想更是如当头棒喝,让我叹服。
我知道这些都是大佬的多年积累,量变到质变,
但是事实是,我和他们的差距还不只如此,今天就看到知乎的文章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也现身说法,仔细推敲了一下:
读书太少致命吗?
先谈一个误区,
读书多懂得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读过xx本书」变成了一件能拿出去显摆的事,
典型的就是“我一年读了100本书,你呢?”还有朋友圈的读书学习打卡,被人诟病的“假装很努力”
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就像渴了饮水,饿了进食,困了休息,无聊了打发时间一样,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方式。
哪怕是读书很少的人,但他看的是很好的书,内化成知识,也汲取到了扎实的养分。
就怕读了很多好书,但只是灌输不消化,那比读书少的人还致命。因为不止没学到啥还浪费了时间。
书的质量很重要,读也很重要。
过度吹捧读书,就像是和别人炫耀自己多能吃苦一样。换句话说,读书多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读书少也并非就该羞愧。
所以读书少并不致命。
思考太少致命吗?
这无疑是致命的,
因为应试教育的教化,我们认为记忆就是思考,想靠背和记来掌握知识,
我们都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压缩包式干货,所谓的拿来主义,随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大脑会越来越混乱,系统会越来越无序。
而思考,本质上就是对知识的管理,真正的思考,就是看你能不能在混沌中发现意义,将无序转变为有序。
把信息甄别,把知识归类,把内存整理,把大脑从不断增加的混乱中解放出来,让它时刻保持干净和整洁。
真诚建议你养成这种习惯:
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获取到的信息,外界得到的反馈,都本能性的思考一下。
我们慢慢长大,最后能拿得出手作为筹码进入社会的,永远不是「我读了多少本书」「我花了多少时间读书」,而是通过读书「我学会了什么」「我输出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读书的意义在于内化,所以读多少和懂多少,并不是划等号的。
最后送一句话自勉: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得拉克(意大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