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 赏析(1)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 赏析(1)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3-02 10:44 被阅读0次

读史述九章

陶渊明

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

夷齐

二子让国,相将海隅。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赏诗·观史·学文】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造了咏史诗的新形式—读后感类咏史诗。他专门写有《读史述九章》,并在诗前小序中说明:“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诗人直接从阅读历史典籍后的感受入手,重点在于“感”,体现了这类咏史诗与其他类咏史诗的不同之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文学的典范。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洋洋洒洒五十余万言。有德高望重的五帝,有风流千古的天子,有功勋盖世的大将,有韬略过人的谋臣,有刺客,有商贾,有俳优,有医卜,要写的可谓太多。可是诗人情有独钟的却是让国的夷齐,是装疯的箕子,是贤明的管仲、知人的鲍叔,是不欺心的程婴、舍生取义的公孙杵臼,是身通六艺的孔门七十二弟子,是正直爱国的屈原、命途多舛的贾谊,是《说难》难脱难的韩非,是不知时变的鲁二儒,是隐居不仕的张长公。言为心声,诗人用心可知矣。这几首读后感,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人格品性大有裨益。

商代诸侯国孤竹国国君想立他的二儿子叔齐为太子,以继承王位。在他死后,叔齐想让伯夷继位,二人相互推让,谁也不肯继承孤竹君的位子,最后,双双逃离孤竹,投奔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诗的开头两句,精炼地概括了这些历史内容。

“天人革命”是说武王伐纣是“顺天应人”之举,无异于替天行道。显然诗人并没有因为要颂扬推崇伯夷、叔齐的特立独行而否定武王伐纣的正确性和进步性。当初,伯夷、叔齐投奔西伯姬昌是因为“闻西伯昌善养老”,可是等到了那里,西伯就死了,武王继位,开始了大规模的伐纣战争,即所谓的“天人革命”。夷、齐二人作为孤竹君的后代,是商纣王的子民,他们当然坚决反对武王伐纣,于是不顾一切加以阻拦,他们说武王在其父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发动战争,是不孝之举,作为纣王的臣子,以臣弑君,更是不仁不义。但是,天下终于统归于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中,过着“绝景穷居”的生活,唱着忧伤哀怨的歌,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

有关此事许多诗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大多是赞扬伯夷、叔齐洁身自好气节的。如阮籍《咏怀》之九“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庾信《拟咏怀》:“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韩愈《伯夷颂》更是对二人的行为气节作出高度评价:“昭乎日月不足为明,翠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于地不足为容。”

另据清人孙星衍编《平津馆丛书》引蜀汉·谯周《古史考》说,夷齐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夷齐连薇菜也吃不成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种“不食周粟”而“食周草”的矛盾实际上一直贯穿于那些高洁之土的生活过程中,所以李白《笑歌行》说:“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又《梁园》诗:“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胡曾的《首阳山》诗专咏此事:“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慨想黄虞”句,为最后的“贞风凌俗”评语提供了依据。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功过于天;尧舜时期以德治天下,推行禅让制。伯夷、叔齐之所以能够相互推让,是受禅让传统的影响。这种让利、让国的高节,不仅感动了诗人,而且也正是诗人所“慨想”的。周昙一首题为《夷齐》的诗,认为二人让国违背了大义,说他们目光短浅,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无异于“匹夫”。他们叩马而谏,阻止武王伐纣的行为,无异于助纣为虐。其诗如下:“让国由衷义亦乖,不知天命匹夫才。将除暴虐诚能阻,何异崎岖助纣来?”

【学习词典】

〔夷齐〕即伯夷和叔齐。今河北省卢龙县南部一带在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属孤竹国,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据《史记索隐》载:“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他们的事载于《史记·伯夷列传》。

〔二子让国〕二子,伯夷、叔齐。让,谦让,推让。国,作国君。

〔天人革命〕指武王伐纣。《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天人,即顺天应人。这里诗人把周武王伐纣与商汤伐夏相提并论,旨在强调武王伐纣的进步性。

〔绝景穷居〕景,古“影”字。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贏粮而景从。”绝景,断绝踪影,指逃隐。穷居,指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以采薇为生、饥寒交迫的生活。

〔采薇高歌〕薇,一种山野菜,可食用。高歌,伯、叔二人在首阳山中唱的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慨想黄虞〕慨,感慨万千。想,浮想连翩。黄,黄帝。虞,舜帝。

〔贞风凌俗〕贞风,指伯夷叔齐让国忠君的高尚风格。凌,压倒。俗,指争利、争国的世俗之举。

〔爱感懦夫〕爱,竟。懦夫,庸人。这里诗人有自谦之意。

箕子

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矧伊代谢,触物皆非。

哀哀箕子,云胡能夷!狡童之歌,凄矣其悲。

【赏诗·观史·学文】

商纣王继位以后日益骄奢淫逸,终日里沉湎于酒池肉林、舞榭歌台,不听劝谏,创制酷刑,滥杀贤臣。当时,纣王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分别为司马、司徒、司空。九侯的女儿入宫侍寝,因不喜欢纣王的淫乱,被纣王杀死,九侯也因此被处以醢刑。鄂侯因为替九侯辩解了几句,也遭到脯刑。西伯昌知道九侯、鄂侯的事后,私下叹息几声,被人告发,纣王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北汤阴县北)。与此同时,纣王还宠幸费中、恶来等佞臣。

西伯姬昌在羑里被囚禁的时候,他的臣下闳天投纣王所好,搜罗美女奇物善马献给纣王,西伯因此被释放。后来,西伯又把洛西的土地献给纣王,并请求纣王废除了炮烙之刑。这以后,西伯时刻注意修德行善,深受诸侯爱戴,势力日渐强大。此时比干和商容向纣王进谏,要他修德政,未被采纳,祖伊进谏被拒绝后反叛而去。

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多次劝谏无效,在大师疵、少师强的劝说下远走他乡。比于因为不知进退屡次进谏,最后惹恼纣王被剖心而。箕子多次劝谏均遭拒绝,加之微子远遁、比于剖心,心灰意冷,旦又不忍离开,因此装疯卖傻、鼓瑟自悲。

纣王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牧野惨败,天下宗周。周武王曾经问箕子纣王败亡的原因,箕子不忍说纣王残暴与丑恶,而以治国之道正面回答他。后来有一次,箕子路过股都故城,看见官室残破而禾麦茂盛,伤心至极,激起了无限的故国之思,因而作《麦秀之诗》(见文后学习词典)歌以言志。

这首诗截取了箕子目睹旧都感怀悲怆作歌咏叹的一个片断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箕子怀恋故国的凄悲之情。“去乡”两句,意思是说人在离开家乡远行的时候,总有些依依不舍。“犹有”,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离开家乡尚且如此,那么离开故国、做亡国之臣感觉又如何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诗人想象当年箕子目睹旧都时的情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箕子想起了商汤时期的强盛与贤明,想到了纣王的荒淫与残暴,想到了远遁的微子、剖心的比干,想到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苦谏……再看一看眼前的情景:残垣断碣、茅草丛生、麦秀渐渐、禾黍油油,他的心碎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平静呢?既然不能放声大哭,不能像妇人那样呜咽,那么,只好唱一曲凄清悲凉的歌吧。“矧伊代谢,触物皆非”,诗人伤心的笔触一下子触及到箕子的痛处。

全诗八句,每句四言,字字珠矶,句句含情,聊聊数语,抓住了最能表现箕子操节和感情的细节,读罢不能不令人动容。

【学习词典】

〔箕子〕纣王的叔父。与微子、比干号称商纣时期的“三仁”,是著名的谏臣,曾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还把他囚禁起来,周灭商后,周武王把他放了出来。《史记》有《宋微子世家》、《殷本纪》、《周本纪》等记载他的事迹。

〔犹有迟迟〕犹有,还有。迟迟,犹豫不决、依依不舍的样子。

〔矧伊代谢〕矧,况且。伊,虚词,无实义。代谢,朝代更替,这里特指商被周所灭。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哀哀〕凄怆悲凉痛心的样子。

〔云胡能夷〕云胡,怎么。夷,平。意思是说面对此情此景,怎么能够心平气和呢?

〔狡童之歌〕即《麦秀之诗》。箕子路过殷墟时“感宫室毀坏,生禾黍,其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狡童,无赖的童子,这里特指纣王。

〔凄矣其悲〕即其悲凄矣。扣上文“哀哀”之语。

相关文章

  • 读《琴史》// 陶渊明

    卷四 本卷论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载有陶渊明、董庭兰、薛易简等文人琴家琴事。 陶渊明(意译) 陶潜...

  • 读陶渊明·赠羊长史

    商岭紫芝谁复采 萧疏谷壑枕荒丘 灵泉千载泠泠下 不尽当年垂德修 2019年10月31日 附录一: 《陶渊明·赠羊长...

  • 『原创』还 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原创』还 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文 酒泉中学 张志强 【内容摘要】陶渊明在对诗意人生的书写...

  •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2018-05-17

    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作者 贾寒蕻 陶渊明和杜甫一样,二者的出身都不算低,祖上都是位列凌烟阁的功臣,陶渊明...

  •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73)《述酒》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余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

  • 《贺新郎读史》赏析

    原作者、原网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265308] Balalaika...

  • 与子严等疏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 赏析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 告俨、俟、份、佚、佟(): 天地赋命(2),生必有...

  • 微小说|梦境•述史1

    引子 长安始皇陵,道坑兵马俑,永不枯竭…… 一个男孩抖了一下头,从床上爬起,...

  • 第一《广州文艺》2019年第一期

    《史述观念与九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进程》

  • 读史(1

    提起学习历史的目的,可以是为了学到一种客观的规律,以此来分析你所在的时间社会的发展;可以是为了图个高兴,尤其喜欢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读史述九章》 赏析(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jhzdtx.html